《共产党宣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可靠、最经典的文本之一。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国家民族的锐利思想武器。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代代流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曾生动讲述了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2018年,复旦大学将陈望道在复旦的寓所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23年,由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望道》也即将公映。这部电影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核心,不仅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陈望道其人为民族、为国家追望信仰大道的历程,回望“真理之甘”的动人佳话,还展现了他笃定恒信、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3月7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暨第9期“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红色+影视”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的情况,研讨之后全体与会人员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讲解下参观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苏步青旧居和谈家桢旧居并观看了电影《望道》。此次沙龙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红色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工作室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福利会、新闻晨报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共30余人参与了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昱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赵琪致欢迎辞,对大家参与此次活动表示欢迎和感谢,也对本次活动的意义进行了肯定。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谈思嘉讲述了陈望道的生平,并对《望道》电影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指出这一影片反映了陈望道先生对其所信仰真理的坚守。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刘春带来了题为《与时俱进的红色电影“历史想象”》的分享,她指出红色电影尤其是红色经典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部分,确立了一整套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以至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她认为红色电影中的价值意义在于促进国家形象建构,增强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对两位老师的发言做了回应,他指出目前对陈望道的研究有根据学科划分呈现碎片化的问题,他从陈望道在语言学、文艺美学、修辞学等方面的贡献谈起,介绍了其从专业知识推进国家建设的历程。对于红色文化与电影怎样融合,他提出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走正路。不能机械僵化地理解红色文化,要将其从历史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价值的层面,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感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望道研究院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指出本次活动让我们沉浸式地感受望道先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于望道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崇高品质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走近望道、感受望道、理解望道、学习望道,既是一次具有当下视角的学术沙龙,同时又是一堂具有创新意义的生动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