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上午,文学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作题为“研究海派文化的一点体会”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所所长徐锦江研究员主持。
讲座开始前,徐所长代表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向陈思和教授颁发了特聘研究员证书。陈思和教授回忆了自己与文学所故人、旧事的情感联结,继而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和文本,阐释了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点、内涵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解。
陈思和教授认为,海派文化从最初一个简单的符号概念发展到如今多元综合的概念,是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时代精神的动态过程。海派文化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上海文化,上海的文化可以分为三大文化流派:一种是半殖民地现代管理制度下形成的上海市民文化,俗称“石库门文化”;另一种是作为东方魔都的上海吸引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而形成的“新市民文化”,俗称“海派文化”;还有一种是根植于上海历史上的江南乡绅文化传统的上海本土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这三种文化既具有紧张的内在对立,又可以互相转换。现在我们建设当代上海文化时提出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三个概念,从上海文化的源头来说,海派文化基因来自移民(新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上海文化主流。红色文化基因来自海派文化内部的左翼文化,江南文化基因则隐含在上海本土的传统文化中。目前对上海文化的研究,仅偏重于石库门文化,其实是不妥当的,真正的研究关注点应该放到海派文化的创新意义和本土文化的复兴方面,尤其是上海本土传统的研究领域。通过对这几种文化概念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海派文化是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元性的一体多面的综合概念。对海派文化的研究不能囿于稳定的结构,要关注对立面和矛盾面,努力把这一复杂性和对多元性的文化概念讲清楚。
互动交流环节,围绕上海文化类型的划分逻辑,上海对外来文化的反哺,未来海派文化新的美学特征和文学内涵建构,近现代文化转型的研究路径,海派文学网络建构,海派文化担负的文化使命等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探讨。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学》主编等。研究方向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当代文学批评。著有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学术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自选集》,编年体论文集《笔走龙蛇》《鸡鸣风雨》《犬耕集》《谈虎谈兔》《草心集》《海藻集》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