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举办“再创辉煌:绒绣艺术的发展与振兴研讨会”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2-01-25浏览次数:34

2022年1月1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绒绣协会在浦东新区洋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再创辉煌:绒绣艺术的发展与振兴研讨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浦东新区绒绣协会、上海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上海市国家级绒绣项目传承人等近3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主持,上海绒绣协会副会长郭慧、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朱静波分别在会上致辞。郭慧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绒绣协会的成立任重而道远,在出台《上海绒绣振兴五年规划》基础上,浦东新区绒绣协会必须积极履行职能,全力以赴。此外还提出了当前绣娘年龄结构偏大、保护单位关于绒绣的培训多但成效小、年轻人收入问题以及绒绣四家保护单位合力较小等几个问题;朱静波在致辞中则对绒绣传承人为上海绒绣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代表市非遗保护中心对绒绣协会表示了支持和鼓励。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与传承人就上海绒绣的现存状况、发展趋向、主要问题等内容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海市文旅局非遗处原处长杨庆红作了《厚植社区、引领时尚 ——上海绒绣振兴的必由之路》的发言,她提出,上海绒绣应该厚植社区,要把根子深深地扎到广大民众之中。另外,非遗工作者应认真研读联合国教科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细化《公约》中有关“非遗”的概念。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裕平作了《作为非遗的绒绣工艺及其发展空间》的发言,他认为绒绣作品应分为日用品和艺术品两大类型,绒绣日用品的发展应该向文创形态延伸,而作为艺术品的绒绣技艺则应该向精细化和艺术化方向拓展。上海市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实作了主题为《推进非遗项目产学研实践构建非遗文化育人新模式》的发言,他结合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教学方针,明确了非遗文化育人的观点,强调了以绒绣文化为内容的文化自信。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黄江平就上海绒绣从生存环境状况、保护工作状况、传承状况、活动状况、核心内涵保持状况、市场拓展状况六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传承人唐明敏针对传承人在传承中面临平台缺失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呼吁尊重手工艺人。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品牌发展中心总监叶桦则提出了要在绒绣艺术中引入“品牌运作”的概念,将绒绣艺术与乐高、游戏等当代的IP相类比,进行突破和发展。会议最后由蔡丰明研究员作总结。


本次会议既回顾总结了近年绒绣保护的成绩,又展望启动了新一轮的绒绣发展振兴工作。值此岁末年初,上海绒绣专家学者相聚于此,共商上海绒绣的发展大计,并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此次会议也将成为上海绒绣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上海绒绣的振兴与发展即将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