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唐诗学研究的继往与开来——唐诗学书系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与会研讨。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伯海先生领衔的“唐诗学建设工程”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30余年从未中辍,前后有30多位学者参与其中,最终推出8种专书,形成960余万字规模的“唐诗学书系”,该书系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套推出。
陈伯海先生表示,自唐以后的历代文人学者们从未将“唐诗”简单看作唐朝人所写的诗。在他们心目中,“唐诗”代表着一种民族传统,甚至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当永远为后世诗人所学习和效法。流传久远的“宗唐得古”之说以及随后而起的“宗唐”与“宗宋”之争,便都是围绕对这一典范意义的理解而展开的。从唐宋经明清以迄现代,人们对唐诗性能的理解会不断发生变化,历来的“唐宋之争”即包含对唐诗定位的重大分歧,研究唐诗的心得以选诗、编集、注释、考证、圈点、品评、论说、习作等不同形态出现,更为人所熟知。这正表明唐诗学的建设不仅有其学理的支撑和历史的沿革,而且有其门派的分立以及成果形式的丰富多样性,适足以构成一项专门的学问。
但学理是在历史演进中积淀成形的,它离不开一千多年来人们阅读、品味和评论唐诗的经验及其方方面面的成果,而这些经验与成果又大量散见于诗话、笔记、序跋、书信、志传、目录、评点乃至选本等各类著述之中,且常呈现为三言二语式的直观点悟,不利于作通贯性的把握。着眼于“唐诗学”学科的整体性建构,陈伯海先生领衔研究团队从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个方面配套、有序地从事系统建设工作。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成果,《唐诗书目总录》与《唐诗总集纂要》属唐诗目录学建设,《唐诗论评类编》、《唐诗学文献集粹》及《唐诗汇评》属史料学工程,而《唐诗学引论》、《意象艺术与唐诗》、《唐诗学史稿》则从不同角度就唐诗学原理及其学科发展史进行理论性概括。
根据中华读书报、人民网及凤凰国学相关报道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