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凌 | 一出悲剧的诞生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0-03-02浏览次数:16






西蒙娜·薇依《被拯救的威尼斯》的译者吴雅凌博士撰写了一篇与剧作相当的附录,题为《薇依与古希腊悲剧传统》,全文约两万字。这里推送其中第一节,“一出悲剧的诞生”,介绍这部悲剧的写作背景和剧情,由此可以大致感受剧作和附录所呈现的思想深度。


西蒙娜·薇依:《被拯救的威尼斯》




《被拯救的威尼斯》是西蒙娜·薇依生平写过的唯一一部悲剧。


关于这部悲剧的确切的写作起始时间有两种说法。1940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与此有关。614日,德军占领巴黎。巴黎沦陷前一天,薇依和父母出门散步,发现街上到处贴着告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薇依一家是犹太人身份。他们当即决定离开,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直接赶去里昂车站。薇依一上火车就后悔了——以她的性情,她是情愿留下来参加抵抗运动的。但她还是随家人一路经维希、图卢兹和马赛,最终于1942年离开法国去了纽约。薇依的母亲提到,薇依在旅途中开始写这出悲剧,而薇依的传记作者佩特蒙雷特则记起薇依较早之前对她谈论这个话题,推断撰写时间是在巴黎沦陷以前。


这出悲剧的故事取材于圣雷拉尔修士所记载的一桩发生在1618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西班牙人谋反威尼斯共和国事件”。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盛极一时,为达到将威尼斯共和国收归治下的目的,暗中策划了一次谋反行动。时值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均设有常备雇佣军。西班牙人收买大部分驻威尼斯的雇佣军和若干外国军官,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计划的指挥之一加斐尔(Jaffier)出于怜悯向威尼斯十人委员会告密,致使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当夜被处以死刑。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意大利电影《被拯救的威尼斯》(2013)剧照


圣雷拉尔修士在今天是被遗忘的作者。他的历史记载在十七、十八世纪很受欢迎,伏尔泰在《路易十四的时代》里提起他,称他是“法国的撒路斯提乌斯”。比起详实的资料和确凿的来源,他更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性因素的探索。这样的治史方法与现代学科分类以后的史学基础相悖,也是他淡出现代读者的视界的主要原因。薇依在巴黎读到这段记载以后似乎感触良多。佩特雷蒙特在传记中回忆到,薇依当时反复思索“加斐尔的动机”:


出于一种高尚的动机,出于对那座城市的怜悯,加斐尔才告发了这次谋反。这种感情如此难得以致在别人眼中看来是不可能的,于是杜撰出许多其他动机。然而正是这个动机才使得这段历史看起来很美。西蒙娜感觉自己是第一个具有这种审美意识的人。


这段珍贵的回忆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薇依最初的思索状况。但把加斐尔问题看成单纯的审美问题,似乎只是传记作者的看法。就薇依本人而言,最初的美的触动更像是思考的起点,犹如柏拉图式的“美的阶梯”,必然有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从薇依留下的笔记不难看出,不但加斐尔问题(或加斐尔的怜悯)远远超越了美的最初触动,而且整部悲剧一以贯之没有绕开薇依始终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这里只援引笔记中的两句话作为佐证。第一句与加斐尔的怜悯有关:“悲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悲悯;悲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加斐尔”(笔记13)。第二句与整部悲剧有关:“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的英雄这一悲剧传统”(笔记24)。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句话亦是本文尝试理解和思考《被拯救的威尼斯》的起点。


在离开巴黎的最初一段日子里,薇依把全部时间用来撰写她的悲剧。“为了完成这出戏,她几乎整天都在厨房里的睡袋上度过。” 1618年是另一场影响整个欧洲的战役即三十年战争的开端。1618年的威尼斯同样如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同样面临沦陷的危机。我们不妨想象,在写这出戏时,薇依心里在意的是现实中的战争和现实中沦陷的巴黎。“我们连想也想不到威尼斯有一天会亡城或被迫臣服,不是吗?若是那样的话,我们还怎么生活呢?我们将没法生活,变成在一片荒漠里。”(第二幕第十三场)这句话出自戏中某个威尼斯人之口,又何尝不是在战乱中流离的人们的心声?戏中讲述一群流亡者的故事,主人公最后被逐出威尼斯。种种细节映照出刚刚踏上流亡之路的薇依的心境。她在有生之年再没能回巴黎。


在马赛期间,薇依完成了这出悲剧的结尾部分,并于1942年赴纽约前连同其他作品一起寄给她的天主教作家朋友蒂邦(Gustave Thibon)。薇依在纽约只待了四个月。她千方百计想要回到战争中的欧洲,最终辗转去了伦敦。在伦敦期间,她请家人把与悲剧相关的笔记连同一份悲剧的手稿寄给她。她显然想把这出悲剧写完。死亡却先把她带走了。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这出悲剧虽系未完成稿,但构思相当成熟,有完整的谋篇,结构场次也已基本搭成。在欠缺对话正文的部分,薇依均有详细的笔记批注。


整出戏分成三幕。


第一幕(共七场),圣灵降临节前一天夜里,主要谋反者聚集一堂,包括法国领主何诺(Renaud)、普罗旺斯人皮埃尔(Pierre)和加斐尔、众军官和众雇佣兵。这群人均从本国被放逐,饱受命运折磨,历尽沧桑苦难。此刻他们心中充满欢乐和冲动。他们确信这次行动万无一失必定成功,并将成为他们的人生的转折点。何诺是行动总参谋,他希望借此进入西班牙宫中,获得西班牙王赏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皮埃尔是行动指挥,在攻陷威尼斯以后将被指定为新的行政长官。官兵们同样各有盼望。


只有加斐尔是例外。加斐尔并不知道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他是皮埃尔的朋友。他单纯出于对皮埃尔的信任而参与这次行动。加斐尔天性高贵勇敢,血气十足,深受众人爱戴,如军官们所言,“他们更愿意由他来当指挥”(第一幕第一场)。


何诺当众发表了一通长篇讲话。加斐尔这才了解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他突然间脸色发白。何诺看在眼里。他怀疑加斐尔会在关键时刻出差错,提议杀他以绝后患。皮埃尔坚决反对。他把加斐尔视为唯一的好友,愿意为友情抛弃一切。


第二幕(共十七场),圣灵降临节前一个白天,皮埃尔因故必须离开威尼斯,他提出由加斐尔替代他,指挥当晚行动,随后担任威尼斯的行政长官。皮埃尔认为加斐尔比他更配拥有这些荣誉。何诺发表长篇讲辞向加斐尔传授政治理念。加斐尔平静应答。何诺改变看法,和其他人一样相信加斐尔“天生是要做大事的”(第一幕第一场,第二幕第七场)。


威尼斯姑娘维奥莱塔遇见皮埃尔和加斐尔。她欢乐地赞美即将来临的节日。在她离开后,皮埃尔告诉加斐尔,他喜欢维奥莱塔,但不打算在当晚行动中保护她。在皮埃尔眼里,行动高于一切,没有维奥莱塔,威尼斯还有别的漂亮姑娘。


谋反者们迫不及待地等待行动之夜的来临。雇佣兵开始对威尼斯人表现不逊。军官们表现得理智些,却同样迫不及待。交际花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她同样盼望威尼斯城亡陷,让从前错待过她的威尼斯人吃尽苦头。


意大利电影《被拯救的威尼斯》(2013)剧照




威尼斯人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对临近的灾难一无所知。维奥莱塔相信威尼斯的美本身是最好的捍卫者,没有人会来危害这座城邦。十人委员会书记官反驳女儿说,从来没有哪座城因为敌人的怜悯而幸免于难。但他相信威尼斯拥有完备的防范措施。加斐尔听见父女二人的对话。他表示赞同维奥莱塔。他虽是外国人,却情愿牺牲性命保护威尼斯。


军官和雇佣兵看着维奥莱塔,偷偷开起粗鲁的玩笑。加斐尔命令众人离开,发表长篇独白:“这城这人这海即将属于我,祥和的她在我手心不自知……”(第二幕第十六场)何诺回来,加斐尔宣布他很清楚自己该做的事,并彻底下了决心。


第三幕(共四场)。圣灵降临节当日凌晨至黎明之间,书记官如古典悲剧中的报信人,交代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加斐尔向十人委员会告密,行动败露,谋反者被逮捕。加斐尔要求威尼斯保证他的同伴们的生命安全,但十人委员会决定处死所有囚犯。加斐尔本人则被永远驱逐出威尼斯。


被蒙在鼓里的加斐尔心绪不宁,在监狱附近徘徊,无意中发现真相。他的同伴们全被关押,即将受刑处死。他们怨叹不幸的命运,诅咒加斐尔的背叛。只有皮埃尔是例外。他始终信任加斐尔。


书记官准确地预见到加斐尔在知道真相以后的一系列情绪变化:愤怒(拔剑反抗),悲痛(朋友们的厄运),哀求,直至彻底绝望。书记官的应对方法是冷漠和沉默,用这种最无情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挫伤加斐尔。等到他承认无能为力,就会陷入顺服状态,这时再把他驱逐出威尼斯。


天将黎明时,囚徒们全被处死,加斐尔也陷入彻底绝望中。威尼斯城的匠人和学徒赶来。他们听闻这一切,对加斐尔既憎恨又鄙视。“可惜威尼斯竟在一个叛徒手里得救。”(第三幕第四场)他们百般侮辱他。他们忍受不了让一个背叛两次的人拿着赏金离开。他们决定把加斐尔拖到街头,有一小群漏网的谋反者正在进行徒然的反抗。他们只盼加斐尔尽快和这些人一起送死。再也没有什么能阻碍威尼斯人的节日狂欢。


终场时分,一无所知的维奥莱塔刚刚醒来,满心欢愉地迎接新的一天。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整部悲剧严格遵循古典戏剧三一律。故事围绕同一个谋反行动的主题展开,并且发生在一昼夜间,从圣灵降临节前一天夜里开始,到圣灵降临节当天黎明时结束。地点则集中在威尼斯城里,更具体地说,是在圣马可广场及其周遭。种种表明,薇依有意维持了这部悲剧的古典形式。薇依在笔记里多次强调,整出戏的正文要呈现为诗体形式,大部分对话采用十四音节的诗行。我们从传记中得知,薇依在当时发现了巴洛克诗人维奥。她在马赛遇见的诗人多戴尔后来回忆道,她随身总带着一本维奥的《皮拉姆和蒂斯比》,“感觉她其实最想成为一个诗人。我确信她会为了写诗而放弃写文章。” 从现已完成的诗行看得出薇依重现古典诗歌的用心和努力。


这部悲剧既是诗歌的尝试,也是哲学的尝试。薇依在这部作品里郑重提出了她短暂一生的书写和思考所包含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作为薇依的读者,我们感觉熟悉的也许不是精心打造的已完成诗行,而是未完成稿中随处可见的笔记。我们从中得以亲近一种思想、一部作品在生成过程中的呼吸、喘息乃至泌出的汗珠。作者一如既往地只关注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将诸种令人贪恋的细节搁置一边。造就这样一种独特写作风格的正是薇依本人的执着。在写作中,正如人生的每个时刻和思想的每个角落,她站在一无所有者的阵营。她甚至不曾拥有一部完整的作品。她以袒露残缺的方式追求真实。作为一种古老的书写方法的传承者,薇依提供给我们的教诲很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简介】

吴雅凌,1976年生于福建泉州,200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国文学,比较古典学。著译有《神谱笺释》、《劳作与时日笺释》、《柏拉图对话中的神》、《黑暗中的女人》等。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蓝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