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刷手机、上网,可以说每天都在跟流言/谣言密切接触,也可以断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中招”的经历,那么,我们对它又有多少认知呢?
这里就为您提供一些关于流言/谣言的小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流言是一个与重要事件有关,其确切性未经证实而又广泛传播的特殊消息。在流言中,虽然有的后来被证明属实,但在被称为流言的阶段并不知道是不是事实。
谣言是事后核实(客观证明、事实调查、权威判断、司法鉴定、理性共识等)为“虚假陈述”的一种特殊流言。如认定有主观恶意、操纵行为、并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可司法介入。
专家定义
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意愿,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基本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根据传言制造者的动机不同,传言可以细分为流言和谣言,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传播,后者则是有目的地捏造,一般怀有恶意,为的是造谣生事。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
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流言和谣言有些不同,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为传播”
----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图片来源网络
流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美)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谣言心理学》
流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的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美)罗伯特·H·纳普
流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是一群人的智慧汇总的结果,以求对事件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流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
----(美)塔莫茨·西布塔尼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流言是信息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过程的产物;其次,流言的产生比流言的消失更为容易;再者,流言是一种以未经证实的信息为中心构成的交流。此外,流言还有一个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特征,即流言还是一种偏离一般规范的证据,传播流言的人传播的都是值得怀疑的证据。
----(美)R·L·罗斯诺和G·A·费恩
《流言》
“谣言”是生活用语,法律上对谣言表述为“虚假信息”。在有关新型肺炎的问题上,编造、散布,或组织、指使他人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属法律严格禁止的对象。
----最高法院公号署名唐兴华文章
对事实的虚假陈述或误导性信息。为理性的人看到,听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到的陈述将被视为事实的陈述。它不包括公众可以继续上传和分享的意见、批评、讽刺或恶搞。
-----新加坡2019年5月8日通过的
《防止在线虚假和操纵法》(POFMA)
图片来源网络
流言分类
流言在未经证实的传播阶段,可描述为等待确认和等待分析两种状况,在澄清阶段可描述为确有其事和确属谣言两种状况。
但到了较真阶段,落实到每个个案,实际上还可细分为部分属实、基本属实、臆测事实、夸大事实、偏离事实、嫁接事实、扭曲事实、误导事实、捏造事实等多种状况,只有一一细加分析,才能真正帮助人们理性科学地看待流言,让谣言止于普通大众。
图片来源网络
经典公式
这是 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提出的数学公式。流言(R)的流布量同问题对当事人的重要性(I)和有关其命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积成比例。
只要重要性和暧昧性有一方是零,流言就无从发生。
另一位流言学家科拉斯又在此公式后加上了一个变数,即批判地接受事物的限度之逆数,如果批判地接受事物的能力增强,流言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批判能力很低,对任何事物都不加选择地接受,流言就会增加,这一公式更进一步强调了接受主体的作用,而不仅仅将流言的发生归咎于客观事件状况。
动机分析
徐锦江:人们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传播流言?
为了传播新闻,具有信息价值;为了探明真相,具有求知价值;为了表达意见,具有参与价值;为了社会抗议,具有怼权价值;为了打击对手,具有竞争价值;为了排解不安,具有自慰价值;为了抵御恐惧,具有平衡价值;为了表达愿望,具有祈福价值;为了情报交换,具有利益价值;为了提升地位,具有身份价值(成为意见领袖和网红);为了话题交际,具有集群价值;为了无聊,具有娱乐价值;为说而说,具有活着的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中心议题
流言研究的中心议题,是流言在连锁传播过程中如何变异的问题。
通过实验性研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概括出三个概念:水平化(leveling)、强调化(sharpening)、同化(assimilation)。
所谓水平化,指流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短、变简洁、变通俗的倾向(削平)。
所谓强调化,指从很多意思中选择有限的几种要素进行接受、记忆、报告的倾向,与水平化正好相反(磨尖)。
所谓同化,指流言朝听者感兴趣、所期待的方向发生变化的倾向。
四大问题
无论流言还是谣言,形而下的认定和形而上的认识是两回事。流言研究主要围绕四大问题:
01
基本问题
流言的基本定义及其同相关近义词的辨析界定;
02
核心问题
从心理机制和传导机制上研究流言在具体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变异的;
03
现实问题
如何预防、控制、拆解、处理和对付流言;
04
理论问题
怎样看待流言这一社会现象在辐射过程中所提示的形而上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
(以上内容除部分外,出自徐锦江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