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2022年11月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特别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部承办的“面向世界的城市精神”讨论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这个议题之于二十大之后的上海再出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海未来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未来,面向世界,上海如何形成高质量的开放格局?以上海城市精神为内在动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哪些重要支撑?上海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会议的主体部分是八位嘉宾的发言。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华教授指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对于文学、文化研究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能盲目抄袭西方理论,而是应该结合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实际,来发展出自己行之有效的理论。例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把欧洲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贯彻到《人间词话》当中,这种开放的、世界性的视野与他在上海编杂志,从而受到上海给他的影响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时安研究员强调,在二十大以后要坚定信心,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既定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要更有智慧地向世界开放。因为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有未来。这个基本国策是中国四十年,也是党的十八以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上海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化可能,最具有国际精神的一座城市,所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赋予上海在改革开放中重要的责任。上海要解放思想,要让人民的智慧、文化人的智慧能够充分涌流,要积极、主动为中国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把二十大报告描绘的蓝图变成行动。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院长认为,上海“三大文化”的提出,把上海文化地表下深层次的内涵凸显出来了,非常有价值,体现出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江南文化是传统的,是历史的,是积淀的,同时又是乡土的,更多的是农耕的。海派文化无疑是创新的,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也是开放的;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相比它是城市的,是市民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的,进步的,具有引领性。在艺术作品呈现红色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庸俗化和廉价化,我们要用艺术的方式传达红色文化的精髓。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李泓冰副社长指出,二十大给出最大的确定性,是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是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先行先试,也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上海实践”“上海样本”,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新境界。比如超大城市的旧城改造,堪称世界性难题,成为不少国家种族矛盾、阶层冲突和治安困境的源头。上海旧改则堪称大悲大喜,可歌可泣,最终通过政策的、市场的,特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成功化解了“钱”“人”和“兼顾城市历史风貌”等诸多挑战。这里面,也包括上海市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意识、主人翁意识很强,从传呼电话到志愿者精神,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社会运转的齿轮暂时失速,但出现了“团长”、志愿者等依靠市场元素和自治精神的社会力量,也是海纳百川等上海城市精神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认为本次会议的题目非常好,上海长期以来一直是面向世界的,未来必将继续面向世界,这种信心便来自上海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体现在通江达海、多元主体混合的、面向世界的码头文化;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主体性,为了民族复兴、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桥头堡或源头文化;不断变革创新的潮头文化或说创新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未来应更注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既面向世界,又植根于当下的创新实践。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指出上海有两个开放,一是对内地的开放,即五方杂处,比如十六铺,这种开放已经完成,上海更需要的是对外的、面向世界的开放。上海文化底色中有自我治理的传统,在疫情中起了很好的作用。做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能守得住“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江南文化本来就是很开放、面向世界的,不单单是农业传统,也是手工业传统,一直有面向世界的渴求。
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从空间的变迁探讨上海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变革,指出上海从1291年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从老城厢到租界外滩和江湾大上海计划,再到人民广场、陆家嘴、虹桥国际枢纽的不同的城市中心及空间形态,城市精神的开放、包容、创新,从空间形态得到充分证明。上海未来的发展,正在从一江一河的内陆型的多中心,走向大都市圈和大江大海的多中心。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这三大文化里,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现代性或“上海性”。上海城市的开放、包容、创新,未来需要更多地服务于有世界影响力的引领性。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认为现在说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都是有特定含义的,跟以前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扎实的研究需要注意时间段落和历史脉络。现代性的城市研究中,有意思的是真正城市人的生存状态,普通人的或者说只有在这些都会里才会发生的人的生存状态。在这样一个日常空间里面走动、生活、居住,一定会作用于每一个人的感官和精神,会对人产生影响。而这些也是城市文化背后一个本质性的东西,不仅仅是阶段性的。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嘉宾互相提问,就上海城市精神的源流、特性和未来交换了看法。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徐锦江研究员最后概括说,上海历史上的多次起步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上海作为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未来空间整合更需要面向世界。总书记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以及给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的贺信,是本次会议讨论的基础。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在此框架下,作为排头兵先行者,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上海面向世界的城市精神,尤其是其中体现基本国策的对外开放精神,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助力经济有效复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作为本次讨论会的策划人、主持人,《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部主任朱生坚代表杂志主编王光东研究员和编辑部同仁对到会的所有嘉宾和媒体表示感谢,并且期待大家一起就这个议题继续展开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第一财经日报、澎湃等多家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