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 margin-left: 3.18cm; margin-right: 3.18cm; margin-top: 2.54cm; margin-bottom: 2.54cm } p { margin-bottom: 0.25cm; direction: ltr; line-height: 120%; text-align: justify; orphans: 0; widows: 0 } a:link { color: #0000ff }
在今年5月14日晚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中,曼·雷的这张拍摄于1924年的经典照片《安格尔的提琴》(Le Violon d’Ingres),以12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332万元)成交,成为有史以来拍卖最贵的摄影作品。
在拍卖师Adrien Meyer的带领下,纽约的Darius Himes和巴黎的Elodie Morel分别代表自己的藏家进行电话委托争抢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最终落入了Morel的竞标者手中,远远超过了之前500-700万美元的最高估价。
观众在佳士得预展中欣赏这张照片
(图片版权见图中标注)
Man Ray: 史上最贵照片的诞生
作为达达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时代的先锋曼·雷(Man Ray),这应该不是他最出色的照片,却可能是最有故事的一张。
曼·雷
如其名所示,《安格尔的提琴》致敬了曼·雷所仰慕的18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尤其是《土耳其浴室》启发了他的这一系列摄影作品。
所以呢,这张照片的古典感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看着有“泛黄感”,而在于其有意为之,初心就是致敬黄金时代的古典美学。
包括照片中模特KiKi包裹的头巾和佩戴的耳饰就是很典型的中亚风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一拨欧美艺术家确实对“古老东方”有一种莫名情结,这一点我们已在印象派画家的笔下看到很多相关描绘了。
曼·雷《安格尔的提琴》 1924年 银盐照片
安格尔笔下的浴女(细节)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曼·雷也是像导演一样用了点小技巧,比如“射线摄影”(Rayograph),还有手绘与摄影的结合——KiKi背后的“f”符号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效果就使得KiKi的身体就变成了一架大提琴,包括她有意藏起自己的双臂,都达成了视觉上完美的效果。
而据说,安格尔的业余爱好也是演奏提琴,于是照片之名“Le Violon d’Ingres”也可以说是一语双关的语词游戏。
比起《安格尔的提琴》的古典情怀,另一张KiKi出镜的照片更符合超现实主义的时代特点。那是KiKi拿着一尊非洲木雕一起合影的照片,名为《黑与白》(“noire et Blanche”,1926)。
照片中,KiKi闭着双目将头倚靠于桌面,手里则托着一尊竖在桌面上的非洲木雕。一横一竖,一黑一白,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张面孔都闭着眼睛,看不出情绪,如此沉静、安宁……
曼·雷《黑与白》(“noire et Blanche”,1926)
对非洲木雕的兴趣也是那一代艺术家的特点,包括毕加索等人都对之无比沉迷。而这张照片虽然是肖像,但也谈不上传统的肖像摄影,就像汉斯·贝尔廷在《脸的历史》中所阐述的:
“肖像中断或抑止了使脸部表情不断变化的时间之流,也让鲜活的表情生命戛然而止。然而矛盾的是,只有被剥离了表情之后,脸才能明确无疑地回归到‘脸’的概念本身。”
而瓦尔特·本雅明致力摒弃传统肖像的“灵光”(Aura)实则是将“人”的重要意义提到公众议题的讨论中,此观念在艺术领域呼应的则是杜尚的那句名言:“我不相信艺术,我只相信艺术家”(“I don’t believe in art. I believe in artists”)。
KiKi: 一个时代的“缪斯”
对于曼·雷来说,拍摄诸如《安格尔的提琴》这类照片想必是让他大大满足了“炫技”的心思——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各种“炫技”。
甚至,可能女人也是他们的一种工具——这当然是时代因素,从我们今天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把女性身体作为凝视对象显然是要批判的行径,也有悖于时代的潮水。
但在当时,背后的因素显然复杂得多,尤其是对KiKi本人来说,这完全是她自主选择的职业道路——衣服脱与不脱,那是她的自由。
曼·雷《一个女郎与五滴眼泪》
“蒙巴纳斯的Kiki”(“Kiki de Montparnasse”),原名爱丽丝·普林(Alice Prin),是那个时代很多艺术家的缪斯,是流动盛宴巴黎的社交名媛,一颦一笑永远处于风口浪尖。
而风流倜傥的Kiki从来也不只属于曼·雷一个人。
蒙巴纳斯的Kiki
除了她的情人曼·雷以她为灵感拍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还有雕塑家帕布罗·加尔加洛(Pablo Gargallo)以她为原型创作的几件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锋的雕塑。
Kiki de Montparnasse, a 1928 bronze by Pablo Gargallo
当然,如果说没有KiKi就没有曼·雷的巅峰时代也不公平,毕竟曼·雷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摄影师,很多名人的经典肖像都出自曼·雷之手。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CoCo Chanel、毕加索、达利、贾科梅蒂、弗里达·卡洛、勒·柯布西耶
对了,他还为杜尚拍摄了经典的女装造型,杜尚的另一个自我人格“Rose Selavy”或许只属于曼·雷的独家镜头。
Rrose Selavy ( Marcel Duchamp), 1920©Man Ray Trust_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5
前两年伍迪·艾伦的热门电影《午夜巴黎》,女主原型就是KiKi。还有金宇澄的《繁花》,有一段描述不知是否直接借鉴了曼·雷的这张照片呢?
“碌乱之中,无人会想到,李李腰身后面,高级面料裁剪弯势与荡势之间,大提琴双f线附近,迷人弧度之上......”
《午夜巴黎》剧照
而对曼·雷来说,KiKi是迷人又危险对存在,他倆的关系在曼·雷自己的一部实验短片《海星》(L’etoile de mer)里就隐喻得很贴切了:
“瓶内海星,向外观测尘世;尘世之徒,向内钦慕海星。而缪斯Idol,如玻璃之花,坚冷易碎;亲近则如布满伤痕血口的手掌,刻骨铭心,一切宛若宿命。”
另一个版本的《黑与白》,更有现实的肉欲与爱的气息
对了,在曼·雷的《安格尔的提琴》之前,有史以来最贵的三张照片,分别是:
彼得·里克(Peter Lik)《幻影》,780万澳元,约4117万人民币: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Andreas Gursky)《莱茵河Ⅱ》(1999),433.85万美元,约2936万人民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无题96》,389.05万美元,约2632万人民币:
这样看来,曼·雷的《安格尔的提琴》高了可不止一点点啊……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他是曼·雷(Man Ray)呀。
本文转自“Cc主义”公众号,标题和文字略有改动。
【作者简介】
林霖,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艺术评论》编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美术馆及展览研究。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