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海 | 人文研究之我思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2-05-10浏览次数:14



编者按:四月下旬,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伯海先生以《陈伯海文集》荣获学术贡献奖,可谓实至名归。此文集共六卷,收录陈先生横跨唐诗学、古文论、美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出版于先生八十大寿之年。此后,陈先生笔耕不辍,去年又有《陈伯海文集·余思录》一卷出版。陈先生原本欣然应邀,拟到文学所与年轻人谈治学心得,无奈疫情阻隔,迁延无期,遂应“斯文在线”所请,先行将提要在此推送、分享。虽然只是提要,业已结体完备,妙义具现。而这种文字形式,对于多年来以各种方式受教于先生的各方师友,一定也会倍感亲切。

《陈伯海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文、史、哲之类研究一般归之于“人文科学”,以示其与物理、数学、天文等关注自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别,且亦与专力考察经济、政治乃至各种社会事象的社会科学有所区分,是以探讨人的内在精神生活为重心的(其中“历史”可兼跨多个领域,而亦常以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为演化主轴)。这自是从研究对象着眼所作的分类。但以我之见,人文研究不仅在对象上有别于他类学科,其追求实现的目的任务、采取的途径方法乃至奉行的基本准则和所要实现的思想境界,实皆与一般所谓的科学研究多有差异,故我宁愿称之为“人文学科”,以示其性能之确然不同于一般“科学”。下面就按这个思路来谈谈我对人文研究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人文研究的特殊目的与任务——探求人生意义而非把握事物

1、基本观念:文、史、哲之类人文学科的研究,其宗旨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门类,以把握客观对象自身的属性与规律为主要职责(不等于说不可兼顾这些属性与规律),而当着眼于发掘和领会外在事象对于主体人生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藉以反照出我们自身的生命需求,尤其是精神世界的需求。这才是人文关怀的特殊意义所在,也便是人文研究的主旨所在了。


2、本人就此问题的思考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倡扬文学史规律性探讨为发端,经90年代中叶有关治史方向在“还原”还是“重构”的论争(个人倾向于“事象层面的‘还原’与意义层面的‘重构’相结合”),体认到文学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当在于把握历史事象对于变动中的现实生活所不断生发的意义(为此需要不断“重写文学史”),并藉以推扩至整个人文学科。


3、结论:“意义”并不等同于事物的属性与规律,它不是外在于人的纯客观存在,乃是由人的需求构建起来的(当然也要落实到对象身上);没有主体需求,事物的属性固依然存在,而其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即不复具有。文史哲等人文研究虽须涉及各类客观事象,而其宗旨乃在于回应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尤其是“终极关怀”层面上的探求)这与一般科学之纯粹着眼于把握客观世界取向不一,虽不排除其中也会含有考证史实、版本、文字乃至探求规律等科学研究的成分。



二、人文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体验、理解与阐释


1人文研究重在领会事象的意义,一般将其途径归之于“理解”和“阐释”,就我看来,首先还需要有“体验”,要能在真切“体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恰当的“理解”和“阐释”,才会有切合实际且深入内里的意义构建与抉发(审美自离不开体验即如哲思和信仰,亦须有某种体验用为凭借方有牢靠的基础,缘于意义的开显和需求的实现都要经过体验始得以确立和验证)。


2、“体验”本质上属人的情感心理范畴,要了解“体验”,必先了解情感的特性及其在人的精神世界里的地位与作用。我们或可将人的身体行为视作人与外在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的活动过程,而将心灵世界看成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而又自具功能的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认知活动承担输入信息的任务,意志活动则负责发送信息以启动人的行为反应(包括抑制冲动的反应),而在输入与发送间起中枢调节与转换作用的,则非情感莫属了。情感心理并不限于外来刺激下的各种表层情绪反应(所谓“喜怒哀乐”或“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其内在机制乃是人对外物所采取的“接纳”或“拒斥”的不同态度,而决定这不同态度取向的更深层基因,则在于人的自我生命需求。这一生命需求导源于人自身的现实生命活动,它就构成了本真的“自我”在其精神世界里的显影,而由其直接操控的情感心理之能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肩负中枢调节的功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3、“体验”作为特定的情感心理活动,它源发自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指“感知”与“受应”的一体化呈现,属人对外来刺激的最本初的反应状态,所谓“心物交感”即是)。但“体验”并不停留于表层情绪心理的状态,也不追循外来信息的方向去着力拓展认知经验和能力,却转自内向以搜求反应的由头,并经由“反思”(反观自我)的途径,从外表情绪波动经内里态度省察而深至地切入主体内在的生命需求,这就有了对自我本真的体认。再怀着这一自我生命体验去观照外物,于是有可能透过各种纷繁的外表事象,而直接揳入其内里蕴含着的生命机制与活动轨迹,并在自我生命与外界生命的互切互动和交响共振中,拓宽并深化自身原有的生命体验,以获取对生命意义的新的启示和动力源。所谓“在他物中学会理解我们自己”(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2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恰当地概括出“体验”机制的功能所在,是我们进入意义世界的不二法门。


4、在把握“体验”的基础之上,当可进以讲求“理解”和“解释”。“体验”属人的具体感受,具有直观性和难以传达性。将“体验”的直观方式导入知性把握方式,即成为“理解”;而将“理解”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解释”了。“理解”和“解释”中有认知成分,但并不同于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它不是对物性及其规律予以概括说明,乃是就人生意义所作的领会与传达,故仍须以“体验”用为根底。“体验”的直接感受性使其必然带有浓烈的个体主观色彩,在知性转换与言辞表达的过程中,自会释稀某些主观偏好,但也必然要丢失不少真切而独到的成分。为了保持人文研究的准确性与鲜活性,研究者和接受者们往往在经过理解与解释之后,又常会回过头去对所研究对象重新进行一番再体验的工夫,用新的体验来校正并充实原有体验及其理解与解释所得。通常所谓的“解释学循环”,往往只就文本解读以及文本与作者、读者间的互动关系上来把握这一运作方式实际上,最原初的“循环”乃在“体验”、“理解”和“解释”诸环节的周转与互动之中,并通过这一不断反复的周转互动,使“体验”“理解”“解释”自身的内涵得以逐步拓展和更新,所生成和领会到的“意义”也就得以不断生发开去并巩固下来,这亦便是人文研究的祈向所在了。




三、人文研究的基本准则与目标所向


1、如上所述,人文研究有别于一般科学研究致力于把握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规律,它立足于人的主体需求,通过体验、理解与解释的途径来发掘并构建事象内含的人生意义,藉以引导人们更好地从事生活和实践。问题在于:“意义”并不像事物属性与规律那样具有客观的规定性,它植根于人的需求,而各个人乃至各群体间的生命需求多存在差异,甚或相互对立,则研究工作者又当如何来确定自己的取向并树立具体的规范呢?为此,不妨就“生命本真”的理念作一大致考察,进以追询人文研究所可能开显的境界。


2、有关“生命本真”的界定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众所周知,人是以个体生存的状态存活于世的,各个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生命需求,其间自有相当的差异甚至矛盾存在。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个体的真实需求,即使其特异性表现也属于生命的实在,也会有特殊的意义与之相呼应,但若每个人执定自己的需求,进以排斥和打压一切与己不合的他人需求,则人事争斗殆无宁日,各自的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了。再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又是不能脱离群体及其整个生活环境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必以族群的存在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就这个意义上说,“本真”的生命除含有挺立自我人格的意味外,还当包容与他人、与族群乃至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信念在。为此,我们又不当将“生命本真”局限于个人实际需求的范围之内,而要关顾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乃至宇宙生命活动的相容并存与互联互动。要言之,如何把握好“独立自主”与“和协共生”乃至“平等相待”、“普济众生”这多重目标之间的协调与包容关系,已成为当下构建人文理念的一道重要关坎缘于无客观规律用为依据,人文追求只能在主体生命及其内在需求的不断演化中摸索行进,其发展必然是有定向(大致方向)而又无定则(具体规范)的。



3、既然立足于主体“生命需求”和“生命本真”的人文理念永远都将追随人自身及其所处生活环境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发展变化,我们把握人文研究的标准就不能像科学研究那样单纯以“证实”或“证伪”作评判,而当体察时代生活的需求和时代精神的推移用为参照(其间还会有表层与深层之别),并以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歧见,便于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与取长补短。还要看到,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对事物的考察一般总是愈来愈趋精密系统,故前代的成果大多包容于后人论述之中,求取知识自当“后来居上”,不必处处追根溯源;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如果面对的是同一个大自然,其研究的结果也必然大致相当,尽可直接取用而无须多加改造。但就人文研究而言,则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及其对“意义”的领会,却是话题相通而又人各言殊,后不必超胜于前,“本土”与“外来”也自会有质性上的区隔,这正是为什么人文学者常要致力于“传统”和“异域”的开发,力图从中发掘对自身当下思考有启发意义的话题与话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主旨在于突出立足当代中国以形成明确的价值标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人文领域正是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当本着这一思路来打开其研究的天地,推动人文思考不断追随时代精神的演进而有所发展与更新。


4、最后要关注的是,人文研究自身的终极目标究竟何在,我以为当是“人文精神”(或云“人文理念”)的树立与发扬。“人文理念”的要义在于“把‘人’当作‘人’”,其实在内涵乃是以“人”为主体来对待世界,但不光要以“自我”为主体,亦须将“他人”同样视为主体,故“独立自主”与“和协共生”要当并存,以前者为出发点(前提)而以后者为归结点(取向),自属题中应有之义。还要看到在我们当今时代倡扬“人文精神”的独特意义所在。当今是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高科技依凭的是科学认知能力,对人文情怀相对忽略。但人的认知能力毕竟是有局限的,一味凭靠高科技所开发的人工智能、信息网络、虚拟世界、生物基因改造乃至宇航、地层、深海等探险活动来变革世界,而又缺乏可靠的驾驭能力,不光要冒相当的风险,且有可能激化人与自然的对立态势,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濒临危境(目前已见征兆)。而若以“和协共生”的人文理念来引导高科技的发展,让高科技更多地服务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如大力采集天然能源以减少煤炭、石油甚至核能的使用),则将对人类未来前景打开新的机遇。当今世界又处在“全球化”与“多极化”并行发展的时代,“全球化”促使世界经济乃至社会生活联成一体,利害纠结,难解难分,而“多极化”取向又常呈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传统甚至一国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激化与缠斗不休。在此情势之下,要想稳住大局,避免灾难性的自相戕杀,只有倡导利益协调,在“交相利”的基础之上共谋人类大家庭“兼相爱”的“和协共生”局面,这也是“人文”情怀焏需得到关注和发扬的重要依据。质言之,倡扬“人文关怀”绝非以虚空之遐想或廉价的同情来转换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恰恰相反,它正立足于当今时代矛盾丛集的交织点上,或可成为治疗和减轻现代世界高热病变的一贴不无效应的清凉剂,当然它也不能取代各种高科技的开发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人文工作者当谨守自己的阵地以尽自己的天职。


2022413日初稿

      55日改定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等。著有《唐诗学引论》、《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中国文化之路》、《回归生命本原》、《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等。主编《唐诗学书系》、《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上海文化通史》、《中国诗学史》、《中国文学史学史》等。



附:《陈伯海文集》目录


总目

前言


第一卷  唐诗学

第二卷  中国文学史学

第三卷  古文论研究

第四卷  中国文化研究

第五卷  哲思与审美

第六卷  文艺评论及杂著


附录一  自述小传

附录二  已刊著述目录


编后记


第一卷 目录

唐诗学引论

序说

正本篇

唐诗的风骨与兴寄

唐诗的声律与辞采

唐诗的兴象与韵味

唐诗的气象

清源篇

唐诗的社会渊源

唐诗的思想渊源

唐诗的文学渊源

别流篇

唐诗的分期

唐前期诗

唐中期诗

唐后期诗

辨体篇

唐人古诗

唐人绝句

唐人律体

古近体的消长与同异

学术史篇

唐诗学的开启期(唐五代)

唐诗学的演进期(两宋金元)

唐诗学的盛兴期(明代)

唐诗学的总结期(清及民初)

唐诗学的创新期(“五四”以后)


余论

附录一:立此存照——《唐诗学引论》书后

附录二:隋唐五代诗歌概述(马茂元 陈伯海)


再版后记


意象艺术与唐诗

引言


第一章       为“意象”正名

第二章       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第三章       唐前诗歌意象艺术的流变

第四章       唐人“诗境”说考释

第五章       殷璠诗学与盛唐诗风

第六章       唐诗:向成熟的艺术高峰攀登

第七章    “感事写意”说杜诗——试论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

第八章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兼探大历诗风演进的一个侧面

第九章   “诗到元和体变新”——古典诗歌艺术转型之枢纽谈

第十章   “温李新声”与词体艺术先导——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另面观


结语


后记


唐诗学史稿(节录)

导言  从唐诗学到唐诗学史


余论  走向更新之路


后记


论文汇编

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考索

高适《燕歌行》与盛唐边塞诗杂议

王孟与盛唐田园山水诗札记

李贺歌诗三题

李商隐综说

略谈李商隐的政治诗

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和晚唐咏史诗

李商隐诗歌的抒情艺术

宏观世界话玉谿

晚唐诗人短论十札

韩偓生平及其诗作

清人选唐试帖诗概说

20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唐诗学书系》总序

附录:《唐诗书录》后记

附录:《唐诗论评类编》后记

附录:《唐诗汇评》前言

附录:《唐诗汇评》再版后记

附录:《历代唐诗论评选》后记


第二卷 目录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

引言  宏观的世界与宏观的研究


上编  本体论——中国文学是什么

第一章 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第二章 民族文学的特质

第三章 文学史之鸟瞰

第四章 汉语及其文学功能

第五章 中国文学与世界



下编  方法论——中国文学如何是

第六章 传统文学史观之演进

第七章 近世文学史观之变迁

第八章 文学动因与三对矛盾

第九章 文学动向与一串“圆圈”

第十章 文学史上的进化


结语  通向宏观文学史之路


附录一:文学史的动力结构

附录二:寻求宏观与微观的会通


后记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节录)

导论  自传统至现代


后记


中国文学史学史(节录)

导言


第一卷绪论


论文汇编

臆造的公式和科学的方法——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编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谈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尽善尽美”

山水文学与山水意识

宋明文学的雅俗分流及其文化意义

艰难的转折——1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反思

为近代上海文学写史

中途小识——谈谈我对文学史模式的探求

文学史观念谈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之检讨

从“清点”到“盘活”——世纪之交古典文学研究的风景线

中华诗词如何面向新世纪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编后记

附录:文学史研究随谈(访谈)

附录:文学史与文学史学(访谈)

附录:古典文学在现代如何谋生路(访谈)


第三卷 目录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序引


总论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


上编  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释“缘情绮靡”——兼及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

释“情志”——论诗性生命的本根


中编  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

释“感兴”——论诗性生命的发动

释“诗可以兴”——论诗性生命的感通作用

释“意象”——论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

释“意境”——论诗性生命的精神境界

气”与“韵”——兼探诗性生命的人格范型

味”与“趣”——试析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释“妙悟”——论诗性生命的超越性领悟


下编  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

言”与“意”——诗性生命的语言功能论

文”与“质”——诗性生命的文辞体性论

声”与“律”——诗性生命的音声节律论

体”与“式”——诗性生命的性体组合论

释“诗体正变”——中国诗学之诗史观


结语  “生命之树常青”——论中国诗学精神之返本与开新


后记


中国诗学史(节录)

导言


总论  诗学观念之流变


严羽和《沧浪诗话》

一、宋诗的发展和《沧浪诗话》的产生

二、严羽的生平及著作

三、以“兴趣”为中心的批评论

四、以“妙悟”为主导的创作论

五、以“法盛唐”为归趋的诗体论

六、《沧浪诗话》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

七、历史的总结


附录一:严羽身世考略

附录二:说严羽诗二首


补跋


论文汇编

民族文化与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曹丕的文学批评标准及有关问题

刘勰文艺思想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文心》二题议

说“文体”

《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

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变则通,通则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之断想


第四卷 目录

中国文化之路

导言  文化与传统


第一章       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和特质

第一节       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社会社会中的人

第四节       传统文化的特质:价值导向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特质:结构体制

第六节       传统文化的特质:思维方式


第二章       文化精神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巫史文化的兴替

第二节     从“百家争鸣”到“三教合一”

第三节       四维文化结构的确立

第四节       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渗

第五节       历史建构中的人


第三章       民族新文化主体意识的探求

第一节       “中西古今之争”

第二节       “新人”的发现(上)

第三节       “新人”的发现(下)

第四节       建构新文化之路


附录一:中国古文明生成路线测源

附录二:“亚细亚”和古代中国社会的再思考

附录三: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漫议

附录四:论“自由人联合体”


补跋


论文一辑:东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随想

期待更高的综合

东方文化与现代社会

东亚文化与文化东亚

东方世界的现代化与东方文化观念的创新

路”指何方——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创新意义小议


论文二辑:地域文化散论

思考上海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附录:描述上海文化生态(访谈)

辉煌”与“飞跃”——吴文化历史道路漫议

越文化三问

越俗·越艺·越学——越文化研究随想

上海文化视野中的齐鲁文化


论文三辑: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

文化热”过后的反思

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他

论民族新文化主体意识之探求

现代人与文化建设

都市人与都市文化

兴于科教,立于法制,成于人文——现代人格精神建构小议


第五卷 目录

回归生命本原——我的生命哲学概观

引言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上之思”的兴起——通向新生命哲学之路


上编  天道篇:新生命哲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

第一章  释“有生于无”——试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论“存在”及其生命本原

第三章  “和实生物”与“生生之流”——新生命哲学的方法论概说


中编  人道篇:新生命哲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章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第五章  “认识你自己”——论人性的建构及其张力

第六章  生命理念与多重意义世界的开显——新生命哲学的价值观


下编  天人篇:新生命哲学的天人关系概观

第七章  “唯天为大,唯人为灵”——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第八章  “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讨论提纲

第九章  “思”与“在”——意识活动探源

第十章  “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结语  “万类霜天竞自由”——兼及新生命哲学之旨归


后记


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新生命哲学的审美观

引言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第一章  人为什么需要美——论审美的可能性

第二章  怎样才是“对世界的艺术掌握”——论审美态度及其性能

第三章  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

第四章  “一体两用”“感而遂通”——论审美活动中的主客关系

第五章  “肉身”也能“证道”——论审美活动中的身心关系

第六章  美在“天人合一”——论审美价值理念及其存在本原

第七章  琳琅满目的美世界——论审美诸形态

第八章  艺术与审美——论审美传达

第九章  “人诗意地栖居”——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余论  “有容乃大”——论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

后记


札记与短论

黑格尔辩证法批判

实践哲学”论纲

物自体”新解

实体主义和非实体主义

理学的演化与自我否定

阳明“四句教”诠解

哲学,行进在途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的未来


第六卷 目录

第一辑  当代文艺论评

破人性之禁域 探艺术之奥区——重读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马克思主义与理论创新

文艺方法论讨论中的一点思考

从通俗文艺兴起想到的

新时期文学观念中的“互补”原理

论当前文学观念的一种走向:社会学批评试测

文艺新学科建设之我见

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文学探求的轨迹

失语”和“失题”——关于“文化霸权”和“民族话语”

文学转型与传统建构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


第二辑  古典诗文品读

千古绝唱话《离骚》

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鲍照《拟行路难》解析(选六首)

唐诗掇艺(六则)

读白居易《琵琶行》

读柳宗元永州纪游四则

李商隐诗赏析(六首)

《锦瑟》诗与朦胧美

晚唐名家诗品读(十首)

黄庭坚诗赏析(五首)

乔吉《渔父词》二首赏析

高启《明皇秉烛夜游图》赏析


第三辑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关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

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对话·交流·会通——兼论中国诗学的现代阐释

在互诠互动中确立自我与走向世界——中国比较文学继往开来之思


第四辑  序跋书评

蔡翔文学评论集序

我看《喜福会》

我读《吕后》

电视剧《吴敬梓》观后谈

走在世纪之交——丛书《世纪的回响》读后

《诗与画·唐诗三百首》序

《图文本千家诗》前言

人间要好书——“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出版二十周年寄语

《文化建构文学史纲》序

序《边塞诗论稿》

序《<周易>与中国文学》

序《唐诗学史论稿》

序《宋韵》

序《唐诗史案》

序《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

序《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

序《元代唐诗学研究》

序《明代唐诗接受史》

序《皎然<诗式>研究》

序《宋代诗学观照》

序《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


第五辑  散文杂记

不加虚情矫饰的真诚——《钱谷融先生教学著述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附录:钱谷融、陈伯海:1957之后(访谈)

我的一点纪念——写在王元化先生九十诞辰之际

我的读书经历

读书”与“成人”

困惑与求索

学”与“思”——我的学术人生谈

附录:追寻生命的足迹(访谈)

记梦:一个真实的梦

夕阳人生”谈


附录一  自述小传

附录二  已刊著述目录

编后记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