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东 | 何谓“民间”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1-09-30浏览次数:64


《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王光东著,商务印书馆,20218


在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中,“民间”虽也常被提到,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概念,真正引起重视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意味着知识分子注重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多元的文化与文学研究格局。这一变化还意味着,研究者把以往忽略的一个文学史空间展现出来,这为当下的文学研究与批评提供了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可能。


民间”概念是由陈思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民间的浮沉》和《民间的还原》两篇论文中做了系统的阐述,又在老舍、萧红以及当代许多作家的研究中,对这一民间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确立了民间理论的内涵, 探讨了“民间”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形态、价值和意义。因为它触及对文学史的重新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及精神重建等重大问题,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引发强烈的争鸣。梳理这一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我们对“民间”概念的理解,显然是进一步讨论“民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的必要前提。


     陈思和认为“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从描述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它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持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政治权力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但总是在一定程度内被接纳,并与国家权力相互渗透,它毕竟属于被统治的范畴,有着自己的独立历史和传统。2.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憎,对人类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都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在一个生命力普遍受到压抑的文明社会,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形态只能是审美的。所以,它往往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3.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藏污纳垢的独特形态,因而要对之做简单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显然,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文学史的范围内,以文学作品为依据概括出来的。这一民间理论拓展了文学史的研究空间,从一个新的维度丰富了文学史的研究内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将沿着这一思路,对“民间”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质疑者的观点认为:“民间本身并不包含有多少现代性的内容,因为迄今为止的民间文化形态大致是悠久的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历史上当知识分子的道统与国家政统发生冲突时,政统更多的是通过民间发挥作用,中国民间文化传统与官方意识形态在历史当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深层关系,民间的存在价值就值得考虑。”还有人认为:“民间的就意味着传统的和非现代的”,“走向民间则意味着走向传统和丧失现代性”,“真正的民间已经成为各种陈旧观念的旧货厂”,“当代中国的民间文化像一锅大杂烩,其中煮着全部自发的生机和几千年积淀的陈腐。在这里生机是微弱的,腐朽却因为长期发酵而气味特别浓烈”。


对民间文化形态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在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民间”的。陈思和所说的“民间”是在文学史范围内,这个“民间”既联系着现实的民间文化空间,又包含着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以及由此所认同的民间审美原则。而质疑者所讨论的“民间”则主要是现实的民间文化空间,现实的空间是丰富、复杂、多样的:既自由自在,又残酷丑陋;既有善的提升、美的升华,又有恶的堕落与欲望的冲动……这些复杂的内容在时代的变化中,在各种文化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影响下又可能发生变化。这个“民间”虽与“民间的文学世界”相关联,但又不能等同于“文学的民间”那么,应怎样理解“民间”的内涵呢?


我们既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内讨论民间问题,文学的民间内涵自然是思考的核心。我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应该注意:第一,现实民间文化形态中的许多内容不可能全部被文学史包含;第二,文学史上已出现的与“民间”相关的作品,由于作家进入民间的立场不同,其特点也不一样;第三,不管作家以何种立场进入“民间”,都会与现实民间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发生联系,不然就无法获得现实的依托和支撑。由此,从文学史的意义上理解“民间”,至少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间作为现实的自在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它的丰富复杂为作家从不同立场去理解和表现它提供了依据,这就必然带来文学作品中“民间”世界的多样性。从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看民间,更多关注的是民间的愚无知、腐朽麻木;从政治革命立场出发所发现的,可能是民间社会蕴含的现实斗争的巨大力量;从民间价值立场看民间,看到的更多是民间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以及对他们自在生活逻辑的尊重和理解。二是这种种不同的“民间”都与现实的本源性民间相关联。那么,哪一种民间更接近民间文化的真相和艺术的根本性问题呢?从现实的民间文化角度看,“民间”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很大的独立自由空间,但是承认现实的严酷性,并不等于否定民间存在着向往自由的本能,也不等于否定民间自身文化、生存逻辑的存在,而且越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被压抑的东西,越是在心理上产生神圣、强烈的向往。这可以在大量的民间传说、歌谣、绘画等民间艺术中找到证明。在这里,民间文化并不仅仅指民间物质形态的生活,同样也包含了民间生命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对民间文化自由性的理解,与文学审美的自由性有某种一致性既然是在文学史范围内讨论民间问题,文学的根本性问题——文学审美的“自由”品性是不能忽略的,艺术创作中一旦放弃了对于美、自由的追求,艺术也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了。另外,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来说,现实的本源性民间所具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机,有可能通过知识分子的中介,转化为一个自觉的自由艺术世界,这种转化过程必然包含知识分子自由精神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射。在这里,民间的自由自在与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趋向一致,知识分子民间价值立场确立的根本理由就在于此。有了这种民间的立场,不仅使知识分子的精神能够获得现实的支撑,而且在文学史研究中,获得了对能够体现知识分子精神的“民间”文本的更为真切的把握。


在现实的民间文化空间、艺术的审美原则、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三者的联系中,确立了“民间”的核心内涵是“自由—自在”时,又该怎样理解“自由—自在”呢?自由—自在”既包含生命的自由渴望,又包含民间生存的自在逻辑两个层面:第一,“自由”主要是在民间朴素、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总有向往自由的本能,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苦难和不幸,但民间的生命总是顽强地去承担或征服它,生命的这种精神总是或强或弱地弥漫于民间大地之上。这样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不仅存在于现实的民间生活,同时也体现在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文学中。第二,“自在”则是指民间本身的生存逻辑、伦理法则、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等的呈现形态。民间生存的这种自在状态,虽然也受到知识分子启蒙思想及其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但却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民间自有民间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方式。这样一种“自由—自在”的民间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发生联系时,从民间的价值立场来说,就是理解、尊重、承认民间的完整、自足,并依据民间固有的价值原则去理解民间的生命与生活。民间文化形态正是以这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特质,参与自由的、批判的、战斗的现代文化、文学的构建过程。



当我们确认了知识分子从民间立场所理解的民间文化形态的意义和审美原则时,是否意味着要忽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民间形态(文学史中呈现的民间)的价值呢?显然不能。讨论这一问题的目的恰恰在于:充分挖掘民间文化所具有的“自由—自在”特点对文学史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民间理念:一是“五四”启蒙文化视角下的“民间观。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周作人、胡适等人都明确提出了“民间”问题,他们所说的“民间”是作为底层的、普通百姓生存的那一文化空间。他们对这一民间文化形态意义和价值的发现,由于立场的差异,表达的内容和对民间的态度也就不同,但在现代文化、文学的范围内,民间文化形态的价值和意义都与“自由—自在”的精神品性相关。另一种民间理念主要体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发展中,从政治革命的立场上,强调运用民间艺术形式传播革命观念,以达到启蒙大众的政治目的。明确提出“民间形式”问题的是向林冰。他在40年代“民族形式”论争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以“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这一民间理念显然是30年代大众化讨论中出现的“民间”理念的继续和发展,只不过在提法上更加明确。“民间”所指涉的对象,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转化为“工农兵”和“人民”等,但在内涵上与民间有着同义关系。第三种民间理念是以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为代表的民间观,这些作家把民间文化的价值原则作为自己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或者把民间作为灵魂栖息的归宿,或者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逻辑去理解民间,进而表达自己对于政治、启蒙、社会文化潮流的认识和态度,比较真实、全面地体现了民间文化形态的自在生存逻辑和自由生命渴望,知识分子的民间价值立场及由此带来的审美趣味在此获得了完整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还有一种民间类型,即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文化指向是通俗文化,通俗文化自然具有民间文化的某些特点,但却明显具有时尚化、流行性的特征,并且与商业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这种文学类型中,民间文化心理及其审美原则,在商业、市场的引导下,更多表现出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倾向,民间文化中难以在这类作品中体现出参与现代文化构建的积极努力和主动追求,因此,本书不拟进一步讨论民间文化形态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内,确立了“民间”的内涵及其对象范围,因此,这一民间理论就成为我们分析与民间相关的各种文化、文学现象的基本出发点。这样,在讨论民间与启蒙、民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知识分子对民间的理解,以及民间的现代意义方面就有了可靠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一书的引言,注释参见原文。




【作者简介】


王光东,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已出版《现代•浪漫•民间》,《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小说创作》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