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文学所 | 2021年度斯文书单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1-12-25浏览次数:18


【编者按】

这份书单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同仁分享2021年的集体成果和各自所读到的好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策划,也不算完整,却也足以呈现出一个宽阔的知识光谱:从哲学到理论到文学研究到城市文化到大众文化到文学作品等等。

 

这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奉献给所有读书人的一份新年礼物。

 

在此恭祝各位师长、学友新年快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术研究文丛、

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





《海派文化新论》在海派文化的生成与嬗变中,多维度阐释海派文化的时代价值。“城市软实力研究系列”丛书中的《创意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活力》《全球城市:文化维度与国际经验》《文学城市:文化想象与本土实践》《城市民俗: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公共文化:城市实践与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与文化阐释》,从多个维度探讨城市软实力的塑造与提升。“海外亚洲汉学中的上海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中的《韩国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以海外与本土视角分别考量上海的文学文化研究。



文学所学者荐书


张汝伦:《哲学是什么》,北京出版社,

20213


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人们大谈“人生哲学”或“哲学头脑”之类的话,可真要问什么是“哲学”,除了蹩脚教科书提供的“爱智慧”“智慧之学”“世界观的学问”“时代精神的精华”之类不但空洞,而且几乎都有问题的、根本不是定义的“定义”外,就无言以对了。哲学首先是对思想的思想,对既有的思想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判断,且这种反思有特定的目标,即普遍性预设。真正决定思想和行为的,是它们赖以进行的种种普遍性预设,而这些预设的改变和颠覆,将引起真正的思想和行为的革命。哲学在这个实利当道的世界中日渐式微,但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哲学也总是在人类的危机时刻或转折关头彰显出力量,今后还会是这样。(孙页 荐)

[]谢林:《艺术哲学》,先刚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


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占据大量工作岗位。那么,搞搞艺术,有可能是以最好的方式,让人们度过生命中的大量闲暇时光。近年来,艺术学设为一级学科,以及艺术哲学的学位和院系的设立,或许可以视为对未来的一种准备和应对。说起来,“谢林的《艺术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它“同时也是他的哲学体系本身的另一种完整的表述”,当然,“就艺术本身而言,本书同样蕴含大量深刻的洞见”。长期以来,对于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国朝学界的认识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可以说,少了谢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理解是很不充分的,如果不说有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话。(朱生坚 荐)

[]莫里斯•克莱因:《数学简史:确定性的消失》,李宏魁译,

中信出版社,20193


2016年,阿尔法狗横空出世,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宣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要说最值得期待的前景,那就是,进入了算法时代的国际政治,会不会逐渐降低、甚至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让世界各国展开更加知性的对话呢?不管怎么说,生活在算法时代的人,是不是多少都应该知道一点,数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本400百多页的书给你的感觉,很有可能,就像在数学的海滩上呛了一口水,而对于整个数学的汪洋大海,还是一无所知——这个味道还是蛮不错的,你不想试一下吗?至于这本书的副标题,“确定性的消失”,是不是会让你想到杜威的那本《确定性的寻求》呢?——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朱生坚 荐)

李季:《马克思传》,神州国光出版社,1949


李季的《马克思传》(初名为《马克思——其生平其著作及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详传”,也是作者一生中的“唯一杰作”。全书70余万字,历时10年,方告全功。此后多次再版。然自神州国光出版社1949年出版以来,从未再版过。


李季终其一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和著述。然而,由于关于李季的个人材料,十分有限,因此对于他的相关研究也就极为少见。特别是对他赴德留学以及著述《马克思传》之情形更是鲜有人论述。100年前的1921年,怀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的李季踏上了赴欧的邮船,他在德国的法兰克福购买了大量的理论书籍,补习德语,并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学习,但旋即又因对大学的“普通课程”不能感到满足,遂退学在寓所埋头著述他那部“自出心裁”、包罗宏富的《马克思传》,可谓是一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门径书”,一部马克思主义启蒙和普及的扛鼎之作。其在编制和取材的“自出心裁”它完整地呈现了作为“奋勇无匹的战士”和“精思玄妙的学者”的“整个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陈占彪 荐)

[]拉里·西登托普:《发明个体:人在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地位》,贺晴川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从古代城邦到文艺复兴的两千年旅途中,“个体”(individual)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发展的?又是如何被赋予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并成为社会组织基础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思想史教授拉里·西登托普试图解析“个体”是如何成为西方的组织性社会角色,也就是“公民社会”及其著名的公私领域区分,以及它对良心和选择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拉里·西登托普不仅追踪了一场道德信念的根本变革对于西方世界的塑造,而且同时追踪了这场信念变革所造成的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他认为追溯这些结果,对于西方自由主义同样重要,因为自由主义的世俗主义发源于基督教西方,并不仅仅只是偶然。(包亚明 荐)

[]彼得·德鲁克:《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洪世民,赵志恒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8


这是一本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小书,言简意赅,被丘吉尔称为“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彼得·德鲁克开始写作此书时,正值1933年希特勒上台;六年后此书在美国出版,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作者指出法西斯主义绝非依靠宣传来“愚昧”大众,也非人类原始野性的恶意爆发,它来自于旧秩序崩溃之后的绝望。然而极权主义并不能真正带领人民走出绝望,它表面的高效背后是过度组织化,它构建的“非经济社会”难以持续,所以“它不是奇迹,而是海市蜃楼,一有新秩序或是关于人类的新概念出现,便会化为泡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普遍的悲观情绪中,德鲁克对人类未来的信心显得独树一帜,而这种信心其实源于他深刻的洞察力。(张晴柔 荐)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郭楠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9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的话,齐格蒙特﹒鲍曼于2005年出版(英文版)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提出了我们这个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人类社会的穷人是如何而来的?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贫穷?我们这些既不富裕也不贫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制造出了贫穷?这本通俗易读却充满洞见的书,从工作伦理的起源及社会作用出发,指出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所打造的“生产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对“穷人”做出不同定义:穷人过去是“劳动力后备军”,现在是“有缺陷的消费者”;贫穷的存在,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有关,但我们往往因为与生产者距离遥远而意识不到这一点;现代社会存在着现代性的本质与现代化的理想二者之间的深刻矛盾。最后,鲍曼综合其他学者的讨论,提出了一个值得政府、富裕阶层及“新穷人们”共同思考和各自反省的解决方案。一本融理性、洞见与人道主义关怀为一身的社会学好书。(任明 荐)

戴燕:《〈洛神赋〉九章》,商务印书馆,

20218


复旦大学中文系戴燕教授倾十年之力,以《洛神赋》为题,抽茧剥丝详述了《洛神赋》的创作背景,以及在后世流传中被敷衍出的种种象征隐喻,导致了不同的解读流派。该书运用材料极为丰富,对各类材料的辨析也极精到,文笔优美娓娓道来,从梅兰芳的京剧版《洛神赋》到绘画史中的《洛神赋图》等相关题材都有论述,堪称文学史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盛韵 荐)

朱刚:《苏轼苏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4


在苏轼研究方面,作者分别从“鸿”、“牛”、“月”三个意象在苏轼诗词中的读解、庐山禅悟和为人处世等视角切入,全方位展现苏轼的人生哲学。对于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乌台诗案”,作者推断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中的记录,是北宋审刑院复核此案后上奏的文本,梳理和还原了审讯机构御史台、判决机构大理寺和复核机构审刑院三方在处置该案立场和态度方面的微妙差异,并印证了北宋官署“鞫谳分司”、审判分立的特点。此外,该书还考辨和清理了存世苏轼尺牍的重要版本,证实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欧苏手简》在校订苏轼尺牍方面的文献价值,并指出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在反映原始写作时地的编次顺序上更值得重视。在苏辙研究方面,作者着重从经学、禅学、颜子学等角度阐发了苏辙晚年思想在北宋学术史的意义。同时,书中收入了作者对孔凡礼先生所著《苏辙年谱》的订补和台北三民书局版《新译苏辙文选》的评析文字。在文献考据中,也穿插了诸如宋代士大夫的日常化书写等理论议题。该书在学术写作的方法论上具有示范和启迪作用,述学语言平实生动,读来也极有趣味。(常方舟 荐)

[]王安石撰,[]李壁笺注,[]刘辰翁评点,董岑仕点校:《王安石诗笺注》,

中华书局,202112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董岑仕老师点校的南宋李壁注《王荆文公诗》(收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依“丛书”例改名《王安石诗笺注》)对于王安石诗歌的文献整理,具有重要影响。该整理本搜罗了《王荆文公诗》目前所能见的各类版本,特别是对朝鲜本面貌及其变形的分析,厘清了版本间的复杂关系,给出具有重要意义的版本勘定结论。在校勘细节的处理也有利于读者阅读与使用。(吴晗 荐)

张謇:《张謇诗编年校注》,徐乃为校注,

中华书局,20217


张謇以状元、实业家名世,注意到他“诗人”身份的人不多。南通大学徐乃为教授历经十余年的耕耘而收获1400余首的《张謇诗编年校注》于今年出版,堪称有史以来最完整的张謇诗集。他发现:过去张謇诗歌之所以未能得到学界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张诗都未能在他生前死后流传出去。其实,张謇中晚期诗歌不仅题材广泛、特色鲜明、艺术水准更臻成熟,不乏佳作。不过,张诗毕竟典雅古奥,且喜隐曲其旨,要读懂并不容易。而红学家出身的徐乃为的校注力求不留费解之处,探佚索隐,为我们读懂张謇诗歌提供了可能。对于学界而言,无疑为晚清民初的旧体诗研究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文献;对于关心张謇的读者而言,则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野。(狄霞晨 荐)

王东杰著:《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这部著作收录了作者的代表论文,主体部分共十章,从国语运动之语言文字变革的内容、目标、策略及引发的思潮探究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国族认同、地方意识等观念,包括切音字运动的脉络梳理与思想流变、汉字拼音化思潮的文化成因与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语言逻辑与话语论争、国语标准与方言辩证关系的线索钩沉等。概言之,本书从语言学切入历史书写,以国语运动为中心辐射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转型、民族建构等层面,全方面探究了国语运动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是一部史料丰厚、论证严密的史学著作。(唐诗诗 荐)

文贵良:《以语言为核——中国新文学的本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10


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过程是从“驯服”语言到被语言“驯服”的过程,知识分子从“彷徨于无地”到找到新的栖身之所,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完结。语言既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无限延展,也可以诱使人在精神世界里“画地为牢”。当“文学”和“语言”的边界被打破,“语言”真正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进入文学内部,而不是某种风格的附属物,观察“语言”和“文学”的交织轨迹就会变得尤为有趣。文贵良教授的新著《以语言为核——中国新文学的本位研究》就是这样一部由文学创作而及语言型构、由语言型构而及话语生产、由话语生产而及生存样态的著作。原本在语言研究中被拆解成基本语言单位的“字”、“词”、“句”,回归到文学语境,与言说者的文学观念和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成为有血有肉的言说主体。该书不仅考察了文学与语言的相互联系,更反映出汉语背后思想意识的激荡,真正构建起文学的“本位”研究。(曹晓华 荐)

王富仁学术文集》,王富仁著,李怡、宫立编,

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出版,

912册,计3557千字;

系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王富仁教授的作品


1980年代以博士论文开拓鲁迅研究新范式再到新世纪以来倡扬“新国学”,王富仁先生所思所论,向为学界所重。作为一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本以为对先生的著述不算陌生,通览《文集》之后不禁自惭此前学习之潦草。以《文集》所见,著者的立场愈发鲜明,虽由鲁迅研究、现代文学上溯先秦诸子,其着眼点始终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中国新文化能大步向前;著者的关怀更显深邃,在中西比较中、在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重新开掘中,强调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独立发展的价值,期待现代知识人能继续担起发展思想文化的重任;著者的见识更显卓异,不仅因为其为学界所公认的特出的理论家品格,高屋建瓴从无陈说,同样因为其从文学出发的赤心、由此而独树一帜的审美力与表达力。思想者已远行,而《文集》所凝聚其所思,当时时重读之、再思之。(袁红涛 荐)

[]詹姆斯·伍德:《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李小均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10


詹姆斯·伍德是一位是既受读者欢迎,又受学界肯定的英国文学批评家,《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他在《破格:论文学与信仰》以后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再次展现了他极具个人风格的批评实力,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部批评集收入了24篇文章,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有对殿堂级文学经典(《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独辟蹊径的解读,也有对当代最受热议的作家如弗兰岑、品钦、奈保尔、德里罗、拉什迪、华莱士、库切等的犀利评判,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生动澎湃的语言和跳跃却又严谨的思维让他作为评论家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在这部批评集中,詹姆斯·伍德从喜剧的分类入手,讨论了“文学中的笑与喜剧”这个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他将喜剧分为纠错的喜剧和宽恕的喜剧:“纠错的喜剧是嘲笑别人,宽恕的喜剧是和别人一起笑”;纠错的喜剧“有着讽刺的冲动,场面经常暴烈可笑,急于看穿人性的弱点”,而宽恕的喜剧则是“带泪的笑”,是悲喜剧,是“不负责任的自我”。虽然对某些作品的判断显得过于严苛,但又表现出作为批评者的极度的谨慎。詹姆斯·伍德富有阅读的经验,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却不迷信经验,更不乱套概念,所有的评判来自对作品的深入研读,注重作品自身的美学特征与人物塑造。


这本批评集还收录了那篇引起争议的“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用这个词来概括那些“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作品生命力的“大部头、野心勃勃的长篇小说”。“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作品有如下特点:超长篇幅及较长时间跨度,喜怒无常的人物,狂乱失智的行动,对于小说主题的频繁偏离。詹姆斯·伍德非常关注人物的塑造是否令人信服,在他看来,“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具有过度的社会批判倾向与极端荒诞的情节,这种现实主义虽然满是荒诞,却与魔幻现实主义不同,由于太过用力,需要作者去制造真实中的不可能,致使这个加工品的不自然之处层出不穷,这在伍德看来是非常无趣、不美妙的。


这本书试图在满是伪装的、“不负责任”的喜剧世界中追索出喜剧小说成立的条件、特性以及策略,分析它的装置及运行模式,展示文学中的“笑”的多重面向。詹姆斯·伍德不代替读者观看,也不提供唯一的解释,而是去不断发现观看作品的好位置,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经典文学及“不负责任的喜剧”妙在何处,更带我们窥见了心底的“不负责任”的自我,展现了批评的强力,并在真正的批评中展示了笑的说服力。(贾艳艳 荐)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长期以来,西方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理论一直占据主流,以解释西方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为要。施坚雅主编并撰写每一编导言的合集,则有系统地对中华帝国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空间而非行政区划维度,提出了围绕中心地层级观点的大区域体系理论,迄今仍影响着众多学者。李孝聪的论著有助我们从历史地理角度完整理解中国城市的起源和中国王朝城市的变迁发展,掌握相关的理论梳理和研究方法,尤其是介绍从现实地理状况出发,以“为说明现代城市面貌的形成过程而研究历史城市地理”为理论核心的“侯仁之工作法”,对今天的城市基础研究来说,可谓“舍此别无他途”。许宏的论著则充满了当代意识,试图突破“总平面图式”分析都邑遗址的局限性,从动态过程解读中国古都,由具体的考古资料支撑,相对“无邑不城”的陈说,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大都无城”别说。随着世界城市实践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研究中国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前景无疑变得日益重要,中华城市中“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儒释道等哲学智慧、生态风水观念、基本的民本思想、市坊制度等祛其糟粕,在后现代社会仍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风采。(徐锦江 荐)

Anne-Marie Evans & Kaley Kramer eds.: Time, the City,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21


《时间、城市和文学想象》探讨了从18世纪晚期到现在出版的文学作品中,时间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建构和再现。本书通过追溯时间与城市空间关系对文学叙事与形式的塑造,提供了一种阅读文学城市的新方式。书中的文章考虑了世界各地文学城市的代表性,探讨了人们对时间和时间流逝的理解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原初文本的理解。无论是把时间作为故事讲述的功能,还是作为一种阅读体验,文学必然与时间相关联。本书的各篇文章都呈现了书写城市的文学是如何凸显个人经验、公共经验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曾澜 荐)

Gail Dexter Lord, Ngaire BlankenbergCities, Museums and Softpower,

the AAM Press, 2015


在谈及城市软实力时,文化越来越被认为是关键的发力点。Gail Dexter LordNgaireBlankenberg的研究发现,有三个主要品质将人们与场所联系在一起:社交场所的数量与品质、地区开放性和包容性、地区的环境美学。艺术和博物馆是这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博物馆与城市软实力构成了一种强烈的互惠关系。本书集合了来自十个国家的十三位专家的著述,阐述了全球8万余个博物馆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沉睡的巨人”。这些机构作为教育中心、创意产业载体陆续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有数据显示许多国家非营利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营利经济。与此同时,技术网络和连通性的发展使这种软实力能够在互联网和人群中传播得更远、更深。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由此产生,博物馆在其中发现了自身新的角色、责任和期望,即从以博物馆社会教育推动的卓越与公平,向体验经济和品牌建构发展,再向软实力场所转变,博物馆拥有着远远超出其围墙的文化力量。(张昱 荐)

[]卡罗琳·韦伯:《天鹅之舞: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与世纪末的巴黎》,

马睿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7


19世纪末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堪称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已经沦落为政治势力强弩之末的法国贵族,在一群贵夫人们手中重生为新的神话。《天鹅之舞: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与世纪末的巴黎》书写了普鲁斯特为之着迷的三位巴黎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斯特劳斯夫人、德·舍维涅伯爵夫人和格雷菲勒伯爵夫人最终化身为普鲁斯特笔下的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三位女主人的公共形象与私人生活,是普鲁斯特迷醉其间的充满文化、魅力和特权的世界,也是普鲁斯特洞悉风起云涌、脆弱易逝的世纪末巴黎的向导。本书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在“序曲·宛如天鹅”中这样写道:“这三个女人发挥了多种不同的功能,它是逃生出路,又是自我营销的高招;是应对机制,又是诱惑技巧;是对历史的修正,又是对自我的肯定……即便素日维护贵族荣耀的政治秩序正在她们身边分崩离析,狭义和广义的艺术创作仍使她们得以演出一部彰显贵族荣耀的奇幻人生。”(包亚明 荐)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寒门子弟上大学》,田雷,孙竞超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8


本书书名有点“标题党”,原名叫The Previliged Poor(“寒门幸运儿”),谈的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在大学如何适应以及如何自我认同的问题。本书始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许多“寒门子弟”进入精英大学后,就会发现,即便靠着勤奋或其他原因得以入学,却不能用同样方式在高校获得好的反馈。这使他们持续体会到自身同那些出身中产阶级、来自发达城市的名校同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


本书指出,在美国,社会分化从高中就开始了,这种分化既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更深的分化则是由文化和社会资本所造成的分化。正如这本《寒门子弟上大学》举例谈到的那样,同样是出身贫寒的有色族裔学生,在高中阶段如果接受过精英教育,那么他们比那些到了大学才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寒门子弟”更容易认同高校的精英价值观,在适应上也不再存在困难。


眼下,我们国家的教育公平问题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这本书的推出可谓正当其时。(金方廷 荐)

[]凯斯·桑斯坦:《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陈颀,孙竞超译,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1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原题:#Republic: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of Social Media)关注新型社交媒体技术对人们观念的形成究竟带来了怎样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很应景,如果你感到这个算法时代正在不断通过推送机制过滤你的信息接受,并且使你感到自己日益陷入到“回音室”或“信息茧房”的环境中,那么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你厘清许多困惑。


本书作者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是美国著名法学家,他对于当今社交网络的研究更加着眼点在于新的技术环境究竟如何影响了美国民主的走向。当然,作为同处信息化浪潮席卷下的中国读者,阅读此书一定会注意到,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交媒体在信息筛选、观念影响方面具有一些共性,但也必须清楚看到中美两国在观察和应对新媒体问题上的鲜明反差。过去一年,我国开启了针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严厉监管治理,其处置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颇为罕见。然而新媒体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仍有持续观察和追问的意义。(金方廷 荐)

刘震云:《一日三秋》,花城出版社,

20217


《一日三秋》是关于故乡和世界的深刻寓言,在出走和回去之间,是对当代中国生存境况的彻骨反思,也是对每一个个体的精神描摹。刘震云一如既往的智慧和幽默,但《一日三秋》似乎在《一句顶一万句》之后,重新找到了一种稚拙和厚重,去掉了很多圆滑、卖弄、消解和所谓的成熟。因此,我依然相信刘震云未来还会有更好的作品,这份信任,来自于刘震云的文学世界总是能让我快速抵达语言背后的“故乡”,无论是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家园。《一日三秋》中明亮最后不禁感叹一声,“在心里说,延津,以后是不能来了”,但我却对自己说“延津,我还是会去的”。(郑崇选 荐)

沈大成:《迷路员》,台海出版社,

20217


沈大成从给《上海壹周》写专栏开始,就致力于以奇妙的想象打造一个属于日常又异于日常的超现实主义社会。《迷路员》收录十五个迷失身份的“小职员”故事,有被永久地困在花园迷宫里散步的上班族、有自说自话去寻找出路的天桥、也有被注入了“平均的”智力和情感的仿生人,科幻色彩的外表下包含着对当代社会伦理的重新审视,冷静的叙事中充满恰到好处的隐喻,与荒诞不经的真实感,作者如同最佳导游,让读者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获得体验宇宙漫步的可能。(戴伊璇 荐)

[]罗安清:《末日松茸》,张晓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


这是一本关于松茸产业的著作,但绝不是一本谈论“产业”的书。它用小小的松茸串联起身份认同与国族命运,从产业经营中折射宏阔的历史脉络,借无言的植物记录了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意义。作者一手的现场经验与文化人类学的学理紧密结合,并以纵横恣肆的行文展示了民族志实验性写作的无穷可能。这使它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也以可作为通俗故事来选择性地阅读。而对中译本读者来说,这种流畅又要归功于译者对于中外人类学发展融会贯通的把握,尤其是在民族志文本写作问题上的深厚思考。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学术文本生产方式。(朱恬骅 荐)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