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所硕士生导师介绍
城市文化
郑崇选,博士,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变迁》、《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内涵:上海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等多部。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化中国》、《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尤其着力于公共文化、文化政策、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参与了大量文化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及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徐锦江,二级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基金等评审专家,上海“社科新人”终评专家。研究领域: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上海城记》《流言研究》等著述10余部,其中《愚园路》相关研究三种,开辟路史研究一格,通过多媒体报道,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发表《全球背景下的“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与上海实践》《论地域特征、地方经验与文学书写中的地方感—以愚园路为样本》《理论视域下的愚园路空间研究》《流言:概念辨析、传播特征及其治理环境研究》等论文和学术文章数十篇。主持成都发改委“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战略研究”、“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等多项课题。上海社科院“文化创新与城市软实力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冯佳,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执行主编,获2020年“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出版专著《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承担完成国家、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各级各类文化类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年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文化政策、婴幼儿阅读推广理论等研究。
常方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文化。曾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访学交流。出版专著《失落的文章学传统:<古文辞通义>》、《基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文化品牌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中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翻译英语、日语论文若干。
文化产业
刘轶,研究员,上海周易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文化交流学会理事、上海市网络文学高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创新学科(第一批)首席专家,兼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创意写作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项目等多项。近年来有论著《文化策略、亚意识形态与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原创力导论》、《四库全书本<青囊奥语>初解》、《蒋平阶研究》等;并出版《我的香格里拉》、《1938年的诺言》、《大话万历》、《年轻离堕落有多远》等多部长篇小说及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曾获上海市哲社成果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首届上海文学新人短篇小说佳作奖等。
刘春,副研究员。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媒体应运艺术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文化研究艺术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文学博士。《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海派影视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学术秘书,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当代电影批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影视创意写作。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新作》《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学术刊物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电影批评、电影产业研究、文学批评等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含核心)二十余篇。出版译著(合译)《领导力沟通》、专著《光影中国的情感结构——中国大陆电影(1978年以来)》、编著系列《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民族性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文化部委托重点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国情调研等多项科研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
袁红涛,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史视野下的的现代文学‘士绅’阶层人物研究”。现执行编辑《上海文学发展报告》,另编有《“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等多种。
王光东,研究员,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家作品。已出版《现代•浪漫•民间》(2001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2013年12月,东方出版中心)等学术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 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民间文化形态与新文学传统。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族记忆。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次。
贾艳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学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悲剧意识与“新时期”小说》,编《城市文学与时代症候》,参与撰写《中国西部新文学史》(该著为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在《社会科学》《人民日报》《江苏社会科学》《中州学刊》《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中国古代文学
朱红,副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兼任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唐五代文学,着力于中古时期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联以及名物制度在文学中的演变研究,2010年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8-2009)论文二等奖。独立主持并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主要著作:《唐时明月》三联书店2019年,已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九州学林》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并在《读书》、《万象》等杂志发表学术散文多篇。
王毅,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3—2014年),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兼任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华东师大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词学、唐宋文学、海外汉学。近期关注文学地理学、俳谐文学与士人心态、海外汉学译介等领域。已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中国古代俳谐词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撰写《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宋代卷)(宋金卷)。参与撰写《嘉定四先生诗文选注》、《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等。在《河北学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华东师大学报》、《中国诗歌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词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任一鸣,研究员,国际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博士。曾在美国、加拿大、德国和韩国等知名高校访学或讲学。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和城市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蒋彝研究》《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英语后殖民小说研究》等,译著《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理论与实践》《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奥兰多》等。
李艳丽,副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江户后期~明治前期文学、晚清小说、近代中日文学关系。出版专著《晚清日语小说译介研究(1898-1911)》《晚清文学与明治文学关系研究——“人情”与“女性”》,译著《文艺复兴的女人们》《林纾冤案事件簿》《琉球见闻录》等。近年来尤其关注浮世绘、有田烧、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近代中日艺术交流史研究。
曾澜,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师从郑元者教授。出版专著《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江西傩艺人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考察》,主持上海市社科项目“清末民国上海戏剧的文化认同研究”,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主要从事戏剧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戏剧美学、比较戏剧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民俗学
毕旭玲,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博士后,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海洋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先后主持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文明起源的建构——中华创世神话时间谱系》《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古代上海海洋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研究史》等十余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