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系列沙龙】作为日常生活的电子游戏——玩家身份认同与观念建构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4-07-22浏览次数:115

20247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了主题为“作为日常生活的电子游戏玩家身份认同与观念建构”的青年学者沙龙。本次沙龙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数字游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了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人类学工作室和青少年社科研究工作室的协力支持。


上午的会议由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金方廷博士主持。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首先致辞。他强调了文学研究所在社会文化热点议题上的持续关注,以及对青年学者系列沙龙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本次沙龙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电子游戏这一新兴文化形态对社会观念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拓展丰富的研究视角,推动构建一个数实融合的现代文明新空间。

上午的会议由三场主题发言组成。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周安安博士首先发表了题为《游戏媒体视角下的全球青年思潮变迁——以<极乐迪斯科>为核心的考察》的报告。她从反身份认同和反观念建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极乐迪斯科》这一独立游戏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作品与思潮的互动关系。她指出,随着全球文化工业的疲软,“作品”逐渐消失,青年思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极乐迪斯科》作为一款融合了侦探小说结构和现代哲学讨论的游戏,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机制和大量文本互动,成为理解当代青年思想状况的重要媒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黄锐杰博士对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周安安博士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游戏作为互动体验作品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其长叙事和多重叙事可能性,为游戏本体论的研究引入了崭新视角。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欣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生产的历史结构》的报告。她从“电子游戏的技术史”与“使用电子游戏的社会历史”双重视角出发,详细梳理了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生产的结构变迁。她指出,电子游戏在中国社会生产结构中经历了从硬件技术到文化作品,再到网络信息经济的嬗变过程。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她揭示了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生产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李汇川博士对报告作出评议,他认为刘欣博士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理论阐释,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生产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朱恬骅博士带来了题为《从“规则悖论”看电子游戏与玩家身份的生成》的报告。他通过对游戏规则与虚构性的深入分析,从“规则悖论”概念视角,探讨了电子游戏玩家身份的生成机制。他指出,电子游戏并不必然具有规则,玩家的玩法和互动方式决定了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赵东川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网络评议,他深入讨论了报告的论证逻辑,并认为朱恬骅博士的分析,揭示了游戏规则与玩家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进一步理解作为概念的电子游戏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与理论工具。

参会的青年学者与游戏从业者围绕三场主题发言的内容进行了丰富热烈的交流讨论。

下午的圆桌讨论围绕“电子游戏何以成为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来自学术界和游戏业界的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电子游戏文化的多维度内涵。学术研究者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电子游戏的文化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指出,电子游戏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机制、互动方式和视觉呈现,构建了一个虚拟而真实的世界,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从业者则从实践出发,分享了他们在游戏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经验和观察,强调了玩家反馈和市场变化对游戏文化生产的重要影响。与会者还就人工智能与电子游戏的关系、游戏规则的灵活性、玩家与开发者之间的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青年学者系列沙龙在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参会者表示,通过此次沙龙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电子游戏文化的理解,还拓展了跨学科研究的视野和思路。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将继续搭建平台,促进学术界和业界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电子游戏和青年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