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目录】
《上海文化》
2024年8月号目录
专 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上海实践
吴新文 |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道
王 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上海实践及进一步思考
访 谈
赵汀阳 朱生坚 | 方法论、历史观与未来世界
理 论
胡新宇 | 后人类主义在中国:传播、溯源与融合
文 学
金 露 | 如何以抒情现代性重写文学史——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抒情传统面向
覃昌琦 | “思想者”与作为问题的20世纪90年代——重审王安忆《启蒙时代》的话语资源与思想动能
文 化
赵李娜 | 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毕旭玲 | 上海龙舞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
陈佳佳 |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非遗传承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以温州洞头贝雕为例
文 艺
张晓欧 | 主流价值观的同构与表达——以评弹《真情假意》的话剧、歌剧改编为考察中心
姜 岩 | “新歌剧”概念辨正
徐 健 赵晓红 | 新世纪戏曲电影“重返舞台”的创作转向及其美学意涵
书 评
刘毅青 周天羽 | 如何文学地做文论?——“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变革意识
英文目录
封二
周卫平《古桥晨熙》
封三
好书经眼录
编后记
本期的专题聚焦“中华文明延续性与文化传承”问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道”,最后归结于作为文明担纲者的“先进性群体”;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总结了传统文化的上海实践,展开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这两篇文章都平正着实而又具有启发性。
赵汀阳教授在访谈中向我们呈现了作为思想者的当行本色。他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经验主义做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阐释。他认为,“中国历史观是开放的经验主义……核心问题是存在秩序如何‘生长’和‘长存’……简单地说,历史没有终极意义,永远的未来就是意义”。而他所提出的天下体系是一个全面和平的、现实主义的设想,不是理想主义设想。他主张重视知识论、方法论和自然秩序,相对搁置价值观和终极真理。
从1950、196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史的抒情传统可以说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命题。金露结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抒情传统面向,探讨“如何以抒情现代性重写文学史”的问题,继续推进了这个命题。同时,我们也期待对于这个命题,能有不是基于分裂、颠覆,而是基于融合(中国文学内部不同传统的融合,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融合)、建构的讨论。
1980年代,上海评弹团的《真情假意》在几年中,被改编成话剧、广播剧、电视剧、歌剧,以及若干地方戏曲剧种,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张晓欧教授撷取从评弹到话剧、再到歌剧的改编实践,阐释了主流价值观与舞台艺术创作的相互影响,而这一系列改编实践也契合了改革开放之初,公众对美好人性的憧憬与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厌恶,从而留下了舞台艺术如何与主流价值同构而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历史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后人类主义思潮是一个理论新热点。胡新宇认为,以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想才是后人类主义最直接、最重要的源头。他对后人类主义复杂的流变构成做了清晰的梳理,评述了沃尔夫和布拉伊多蒂这两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进而勾勒了后人类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议题,并强调了生成理论在其中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家庭民俗志”的书写,在民俗学研究中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赵李娜记述了相关的家庭民俗学研究从“自发写作”到“自觉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民俗学者的工作伦理、学术规范以及社会职责等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而所有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或达成共识,都可以为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提供借鉴。
近年来,吴子林研究员从倡导学术研究中运用“诗性语言”,进而提出“毕达哥拉斯文体”,在“如何文学地做文论”的路径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希望能通过述学文体的革新,改进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论话语体系。这种构想实际上对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愿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它变为现实。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社长:徐锦江
常务副社长:孙甘露
主编:吴亮
执行主编:王光东
副主编:杨斌华、张定浩
编辑部主任:朱生坚
编辑:木叶、黄德海、 贾艳艳、王韧、金方廷、孙页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2号楼928室
邮编:200235
电话:021-64280382
电子邮箱:shwh@sass.org.cn
邮发代号:4-888
出版日期:双月20日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