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崇选 |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丰富内涵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4-01-05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新时代的海派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深入彻底贯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魂脉”和“根脉”贯通,在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中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独特的神韵魅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看来,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不断传承创新,塑造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无论对于上海文化本身的繁荣发展,还是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以下是他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回顾历史,海派文化正是因为强大的融汇能力,在各种文化形态的激荡中,不断形塑新的文化传统,才能保持蓬勃的生长能力。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不断传承创新,塑造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无论对于上海文化本身的繁荣发展,还是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城市文化特质的核心表达

什么是海派文化?它是一种发端于上海,但并不局限于上海区域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产物。海派文化以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在江南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而形成。关于海派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看,经过代谢、嬗变、拓展和深化,大致经历了一个发轫、争议、沉寂、新生、倡扬的发展脉络。

新时代海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现代表述,指在对原有海派文化扬弃焕新的基础上,以上海为核心承载区并形成明确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伟大的创新实践中孕育生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一种文化类型。

也许有人要问,海派文化并不是自今日始,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发扬它呢?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海派文化对于新起点新征程上的上海发展具有内在的赋能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海派文化早已内化为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重要体现。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派文化以其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为上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从城市文化意象构建和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看,海派文化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特质的核心表达,也就是“最上海”的城市文化意象和符号体系。不同于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覆盖区域的不唯一性,海派文化与上海之间则形成指向明确的对应路径。因此,如何丰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传承创新中更加彰显海派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空内涵

要进一步理解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于上海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建立综合立体的时空维度。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新时代的海派文化虽然在城市文脉的传承上有很多近代海派文化的文化基因,比如城市空间、文艺形态、文化设施、名人名作等,但与近代海派文化有本质不同。新时代海派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叙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海派文化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思想力量。新时代海派文化本质性内涵主要来源于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经济社会的创新实践,来源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的上海现代城市格局,更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对于新时代海派文化当下实践与未来发展的研判,要放在世界、中国和长三角所构成的整体格局之中,上海在这三重空间中的方位和方向决定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样态和趋势。一是世界层面。面向2035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功能,同时更要具备鲜明特质的城市文化,而海派文化就是体现上海全球城市卓越性的文化特质,立体展示着中国特色现代全球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二是中国层面。新时代海派文化对中西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充分的吸纳、聚集、融合,创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面建成。三是长三角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海派文化从江南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完成了从承继江南文化、到熔铸江南文化、再到引领江南文化的历程,从而推动了上海文化在整个江南文化格局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在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新时代海派文化将引领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为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价值重塑

塑造新时代海派文化的特质,关键要以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为基本遵循和主要指引,具体体现在五个层面的特质和取向,包括人民本位的价值追求、开放引领的融合优势、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容共生的活力源泉和经世济用的实践路径。

人民本位。对于上海来说,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区别于资本主义国际大都市的本质性特点。人民本位既是对近代海派文化市民性的价值超越,更是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契合。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彻底还江于民;一处处老建筑、老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多种类型的新兴城市空间被赋予浓浓的烟火之气,成就了广大市民的美好生活。

开放引领。在海派文化生成、演化并不断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开放都是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近代以来,上海就一直是中国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中西文化最先在这里相遇、碰撞,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从这里孕育,然后再向全国传播。改革开放把上海推向“前沿”,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1990418日,开发开放的春雷唤醒了浦东大地和浦江两岸,“走开放路”铸就了海派文化的博大胸怀。如今,浦东正以高水平改革开放为目标,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上海不仅形成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在多元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丰硕的城市文明内涵。

创新发展。文化的生命力在创新。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海用自己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不断给全国以启示,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先行者”和“排头兵”一直是对上海在全国发展格局中重要性的强调,无论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吞吐能力世界领先的洋山深水港、打造“离世界最近的地方”的自贸区,还是与全球分享中国机会的进博会、成为一体化发展试验田的长三角示范区等,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也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创造奇迹的地方。

洋山深水港(来源:澎湃新闻)

包容共生。作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文化类型,对多样性文化的包容心态、包容能力、包容空间和包容制度的健全,使海派文化能够永葆活力并独具特色。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充分包容性的文化特质,海派文化才能够形成中西、雅俗、古今等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进而凝聚为广大市民所认同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多元文化形态的繁荣共生提供了价值观层面的根本取向,彰显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制度优势。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背景下,海派文化包容共生的价值取向必将为上海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

经世济用。新时代海派文化的经世济用主要有两个指向,表现在对国家责任的自觉担当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精致卓越的孜孜以求。海派文化中的精细和卓越在上海近年来的城市治理中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上海提出要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努力解决好精细化管理超大城市的世界级难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双管齐下,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人民幸福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名片。“两张网”建设,不仅有智慧,更有温度,为善治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寻找超大城市的治理新路,旨在真正让上海成为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没来者动心的魅力之城。

 

塑造新时代海派文化的特质

以上我主要围绕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取向等谈了点个人的看法。从文化传承创新与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要塑造新时代海派文化的特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进一步提炼和明确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近代意义上的海派文化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当我们谈论上海文化的时候,很多时候指代的是那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畸形繁荣的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关于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核心特征和外在体现,至今仍然没有形成高度的共识,这直接影响了其软实力功能的充分发挥。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厘清海派文化的准确内涵和合理外延,深入挖掘海派文化与新发展理念和城市精神品格的内在契合,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伟大实践和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中升华提炼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在既有海派文化优秀传统中更多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基因。

当前,我们重新审视海派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带给中国和世界一个独特的文化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现代化的基础上,同步实现文化层面的现代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上海经验,为世界提供上海的文化贡献。

(二)焕发海派文化肌理的时代新生,将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

海派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非遗形态都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保存。在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重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激活海派文化资源在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应该发挥的内生动力,而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展示和空间打造,真正以文化内涵恢复城市生活世界中的场所精神,构建包括品牌、区域、场所、建筑、非遗、作品等在内的海派文化符号系统,将历史文脉延续伸展至现代生活。

上海在城市发展规划、实施城市创新转型战略和城市空间更新改造中特别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呈现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同时与当代生活全面融合,出现了很多城市街区改造、社区更新的优秀案例,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主要路径的整体保护方式使城市文化的内在肌理得以有效传承。当前上海正在把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全方位融合,在海派文化传承创新上注入更多智慧因素。

近年来,在海派历史文脉传承过程中,上海已经有了很多创新的做法,“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城市微旅行”“社区故事馆”等实践,对于历史文脉的当代传承,都产生了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海派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不仅是要静态记录、考证城市物理空间下的文脉肌理与具体分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烟火气息中重现海派文化资源的内在生命力,从而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城市文化的功能和内涵。

2021年底,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独特的海派叙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充满烟火气息的情感和生活世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中各色人物的生活场景激活了城市文脉润泽人心的时代魅力,无论是街边小店、街巷里弄,还是城市地标、历史建筑,都为我们呈现了海派生活世界独有的那一份温暖质地。

上海市民参与“建筑可阅读”系列城市行走活动(来源:新民晚报)

(三)强化海派文化现代转化能力,向世界讲好海派文化新故事

上海故事汇聚了关于中国故事几乎所有的典型要素,比如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等。我们要在讲好故事中提升海派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新时代海派文化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海派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如何进行传播话语的现代转化、传播形式的创新、传播主体的体制创新、传播内涵的重新阐释,进而打造上海故事的新叙事、新表述、新内涵,更加鲜明地彰显上海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提升海派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在叙事能力的提升方面,上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海派叙事资源优势,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有很充分的表现。在海派文化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积淀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时代印记,这些都是非常优质的叙事资源。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中西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类型的上海故事,具有中西文化认同的良好基础,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当前我们需要重点提升的是现代转化能力,通过文化创意、创新、创造,让老故事焕发新生机。 

(四)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激活海派文化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走在文艺体制改革的时代前列,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从文化主体的丰富、媒体的整体转型融合发展、率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到基层文化设施的查漏补缺、文艺院团的“一团一策”、文化人才待遇的提升、文化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植、新兴文艺形态的培育等具体的工作领域,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在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中,已经构筑起坚实的根基,上海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被空前激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理念,以火热的创作激情,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汲取历史与现实养分,创造出一批具有新的美术风格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上海出品”成为艺术品质保证的新标识。比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成立及其极具海派智慧的运行机制,使海派戏曲守住传统,突出原创,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积累一大批艺术精湛的新海派保留剧目。上海歌舞团推出的新海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城市各个年龄群体中成功“破圈”,不著一字,尽显其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成为一张代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名片。

新海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实现韧性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如今的上海,当我们随意漫步在一个个带着体温的街道,海派文化的韵味不经意间就会在你的心里弥漫、展开、充溢,这也许就是“人文之城”的最好注释。

 

(转自“上观新闻”)



【作者简介】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