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上午,文学研究所科技人文研究室曹晓华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铁三角’:如何铸成:女性,家务和卫生”。讲座由科技人文研究室主任包亚明研究员主持。
曹晓华博士以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的经典著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为切入点,围绕近代女学制的演变,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近代女学制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知识谱系?第二,在“西医东渐”的过程中,女性接触卫生知识的特点是什么?第三,女性作为照护者的性别分工如何在近代女学制变迁后得以延续?通过这三个问题,曹晓华博士梳理了“女性—家务—卫生”这一“铁三角”关系的历史脉络,深入解析了卫生话语如何影响女性角色定位及性别分工的历史延续性。曹晓华博士以“卫生”话语的流转为核心,系统探讨了近代女性卫生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功能,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了近代媒体在传播卫生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如《女子世界》(1904年)中的“卫生”专栏和《妇女杂志》中关于“卫生”的义项分类。这些媒体是女性获得现代医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卫生”这一观念在女性生活中具体化的体现。曹晓华博士指出,卫生话语,作为“女学”的延伸部分,以近代科学启蒙为大背景,本是中西医学话语碰撞的有机构成,也确实推动了女性对自我的身体认知,促成了女性医护工作的社会化。然而,这种卫生话语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保留了依附于传统“卫生”观念的女性角色,沿袭了既有的性别分工,成为女性从公领域向私领域的“回撤”。
讨论环节,我所科研人员围绕文学与医学研究的关联、女性在医疗领域的角色、以及媒体如何记录女性参与公共卫生的经验等议题,开展了交流和讨论。
曹晓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城市与性别书写”工作室主持人,从事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及医学人文研究。有论文、译作见于《文艺理论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中文学刊》《南开学报》《读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疾病医疗话语流变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著有《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1898-191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
撰稿:李舒涵
编辑:宋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