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本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万勇研究员做了题为“人文元素与城市肌理——基于存量时代的‘规划+文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主持。
万勇研究员在其关于上海城市规划的论述中,深刻阐述了将更多人文元素植入城市肌理的重要性,并肯定了历史地图作为研究底板的价值。他通过历史地图的拼制、清绘,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府县历史地图的誊清等,不仅为上海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人文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勇认为,城市并非简单的物理拼盘或功能的无机拼凑,而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拥有灵魂、精神和个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要追求物质层面的完善,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将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相结合,实现面子与里子、形式与内容、物质与人文的统一,才能打造出一座富有想象力、美学追求、人性光芒与精神境界的城市,历史地图及其相关研究,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挖掘和提炼城市人文元素的重要途径,不仅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价值。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更能激发市民的文化热情和城市自豪感,从而营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的城市环境。万勇研究员的工作不仅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更是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
互动环节,就城市空间和城市记忆等相关问题,本所科研人员与万勇研究员进行了交流讨论。
万勇,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市卢湾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万达集团文旅规划院和商业规划院副院长、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院长等职。2016年4月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和历史城市地理等。先后出版著作7部,主编《城乡规划》系列专辑8部;在各类期刊、报刊发表论文约80篇;主持各类规划设计约200项;主持各类课题约50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先后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内部调研成果奖,上海市房屋管理创新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等奖项,多次获政府嘉奖,记三等功一次。
撰稿:张丹洋
编辑:宋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