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疲劳现象:定义与内涵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起源地,欧美地区的学者和博物馆从业者最早观察到博物馆疲劳现象的存在。1916年,就职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本杰明·伊夫斯·吉尔曼(Benjamin Ives Gilman)在刊物《科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的概念。1923年,吉尔曼在其专著《理想的博物馆:目标与方法》中,讨论了缓解博物馆疲劳的具体方式,认为展览设计和展品摆放应充分考虑观众的生理需求,避免观众做出容易导致疲劳的观展姿势和动作。比利时学者弗朗斯·斯考腾(Frans Schouten)对“博物馆疲劳”的定义是:“参观者在博物馆中逗留时间过长时,会感到头脑昏沉、双腿沉重、脚踝酸痛。随着在博物馆内停留时间的增加,参观者会加快朝向出口的步伐;同时,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越长,对展品的注意力也会逐渐减弱。”在2009年,美国学者史蒂芬·比特古德(Stephen Bitgood)将“博物馆疲劳”界定为:在连续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观众对展览的注意力和兴趣逐渐系统性减弱的现象;此外,也体现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兴趣水平下降,精神或身体上的疲劳感增加,以及参观结束后感到无聊的心态。
我国学者在博物馆疲劳现象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严建强认为,博物馆疲劳主要描述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分散、认知功能衰退及疲劳的现象。从生理层面来看,这种疲劳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反射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影响,而心理疲劳则常常叠加在生理疲劳之上,形成更为复杂的疲劳状态。此外,周婧景将博物馆疲劳定义为“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开始出现体力耗竭、注意或兴趣减少的现象或意识”,并从主客体两方面总结了博物馆疲劳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和改善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和观察,笔者认为,“博物馆疲劳”应从观众身心两个层面予以定义: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展览过程中,生理上感受到肌肉疲劳、体力精力下降且持续无法缓解,心理上因注意力分散、认知资源耗费过多而感受到焦虑或无聊情绪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导致观众一系列身心不适,影响观展体验感和舒适度,降低对博物馆及展览的整体评价和长期记忆,并减少社交圈口碑推荐和重复参观博物馆的可能性,进而妨碍博物馆传播文化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博物馆疲劳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从博物馆和观众两个角度探讨缓解博物馆疲劳现象的应对策略,应纳入博物馆观众研究和社会效益评估的重要方面,从而更好地提升博物馆文化体验的品质和特色,使博物馆文化产品和观众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博物馆疲劳的成因:身心交互作用
对于博物馆疲劳产生原因的身心机制,有学者从环境、生理、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层面进行了阐释。如观众产生“趋离”展品行为的主要原因,据弗朗斯·斯考腾分析,包括展览陈列构思的单调性、静态固定的展示方式、缺乏创新的博物馆设计、不同程度的抽象化表达、展览内容过于科学化的倾向,以及与观众先验认知结构即“参照系”之间沟通不足。史蒂芬·比特古德将博物馆疲劳的主要原因概括为“高度关注带来的精神疲劳、信息过载、注意力有限、知识匮乏和身体疲惫”。多数学者均认同,博物馆疲劳并非源自单一的生理因素,而是身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环境因素对观众体验的影响
博物馆建筑、路线设计、展陈方式、空气和声音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观众参观展览的认知效益和生理舒适度,对加剧或者缓解观众的博物馆疲劳有着重要的影响。
1.环境因素分析:噪音、空气质量与拥挤程度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和自由选择的学习场所,其环境舒适度要求随着观众参观量的增加而提高。许多地标性质的博物馆建造于中心城区,观众结构中包含了部分亲子家庭和社交团体,如果博物馆忽略了对来自户外和室内噪音的屏蔽与控制,无疑会分散观众注意力,降低观展体验。如观展人流量大,呼吸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以及空气不流通容易引起观众头晕不适和注意力下降,尤其在人工照明的封闭空间中情况更加严重。观展人流量大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人群拥挤。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挤可导致个体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焦躁不安等情况,出现具有攻击性的负面社会行为等。
2.参观路线与休息区域设计不够合理
博物馆展览的布局与参观路线的合理规划,对于提升观众体验至关重要。精心设计的展览路线不仅使展览内容的主次分明、节奏流畅,而且有利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有序行进、思维清晰。鉴于大多数观众在初入博物馆时会面临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博物馆和策展方需要深入理解观众的身心需求,以确保展览路线的设计能够引导观众在展览空间内轻松自如地参观,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舒适与满足。若博物馆的展览路线设计不合理,例如将展厅设置在高楼层或按照楼层依次上升,可能会增加观众的体力消耗,从而影响其参观体验。而座椅、餐厅、咖啡厅、洗手间等休憩区如果配备不足,将会使观众产生的身体紧张感和疲惫感无法得到缓冲和释放。
3.展览陈列方式导致观众生理紧张
提出博物馆疲劳概念的吉尔曼关注的主要方面是展品陈列方式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造成的错误观展姿势,如弯腰、踮脚、半蹲、前倾等。展品布置若超出根据观众平均身高和视力水平线所确定的合理空间范围,则可能对观众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视觉疲劳和姿势僵硬。同时,传统博物馆通常展品密度过高,会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持续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从而增加疲惫感。反之,某些现代艺术类博物馆展品陈列密度过低,随之产生的空荡感也会导致观众产生无聊和空虚等负面情绪。
(二)影响博物馆疲劳的心理因素
早期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博物馆疲劳主要是由观众的体力透支所引发的现象。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心理因素在引发疲劳方面所起的作用,与体力消耗相比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为关键。心理因素的影响复杂多样,其中,大脑信息过载、入馆叙事冲突、注意力竞争、参观动机差异是主要的四个方面。
1.信息过载导致“佛罗伦萨综合症”
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影视媒体以符号为主要信息载体不同,博物馆以实物为信息载体,既包含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信息,也包含三维物质实体,这类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的信息如以高密度形式呈现,更容易引发观众大脑“信息过载”现象,降低处理信息的效率,带来认知负担和情感冲击。极端情况如“司汤达综合症”(Stendhal Syndrome,又称“佛罗伦萨综合症”)的出现,即观众在博物馆或美术馆等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在强烈艺术美感刺激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头晕、昏厥、惊恐发作、心动过速、暂时性失忆和定向障碍等,其发病机制虽未完全明确,但应当和大脑信息过载有关。
2.观众的“入馆叙事”与展览目标冲突
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通常有着不同的“入馆叙事”(entrance narrative),该叙事包括个体解释世界的框架,根据此框架组织的主题信息,证实和支持这种理解的个体体验、情绪及记忆三个部分,最令观众满意的是那些与其入馆叙事产生共鸣、确认和强化观众现存世界观的展览。观众更愿意且有兴趣参观和他们既有知识、信念、价值观符合的展览,以及具有个体相关性和接触便利性的展览。虽然博物馆以传播新知识为目标之一,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博物馆观众实质上不需要新鲜的事实和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实际上,公众获取新知有更多、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方式,如图书、报纸、网络等。因此,如果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先验知识和兴趣不足,或者展览目标和其入馆叙事差异较大,观众将无法有效转化展览信息并将之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心理排斥、无聊感和疲惫感的产生。
3.注意力竞争促使认知资源过快消耗
作为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注意力有限理论”(Limited Attention Theory),描述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所面临的注意力资源有限的现象。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无法同时关注所有事物,必须在不同的信息源之间做出选择,优先处理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一些信息。个体如何分配其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通常取决于信息的重要性、紧迫性、兴趣点以及个人目标等因素。当存在两种以上的认知任务或是刺激源时,彼此间会相互争夺个体的注意力资源,多线程任务会让人感觉身心疲惫、精力涣散。博物馆中不同的展品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方面形成了竞争关系,观众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在彼此竞争的展品视觉、听觉等刺激中进行分配,在完成此类复杂任务时出现过快消耗现象。
其他影响观展的“分心”因素还包括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产品的干扰,社交型观众在场馆中不自觉地对话,以及“打卡式”的摄影行为等。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倾向,这种倾向驱使人们去观察、感受并渴望拥有美的事物,摄影是典型的留存记忆的方式。但在同时,拍照会取代观众设身处地的沉浸式观察和感受,使其对艺术的欣赏浮于表面。
4.内驱力理论框架下的参观动机差异
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框架,主要用于阐释个体行为的动机。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主要受到内在生理或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些状态被统称为“内驱力”。动机(Motivation)作为一种促使个体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其强度与内驱力的强度之间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出于内心的真实渴望、兴趣和热情等“内驱力”因素产生的行为动机,会让主体更加享受行为本身的过程,而非来自外部的强制或激励。
美国博物馆学者约翰·福克(John H.Falk)将博物馆观众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满足好奇心和探究新事物为目标的“探索者”(Explorer)、促成社交活动的“促进者”(Facilitator)、打卡博物馆收集美好体验的“体验寻求者”(Experience Seeker)、评论和质疑展览的“专业人士/爱好者”(Professional/Hobbyist)、寻觅一段都市放松之旅的“充电者”(Recharger)。多数观众不限于一种身份动机,而是多重身份的重叠,例如,既是探索者又是充电者,既是促进者又是体验者等,参观动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纯真博物馆 第一次相遇时芙颂所穿的鞋子
从内驱力角度来看,不同类型观众内驱力有强度差异。相对而言,探索者和专业人士/爱好者对博物馆展览和展品本身的偏好更为强烈,参观内驱力更强,因而在同样环境下显得精力充沛、兴致盎然,不容易陷入博物馆疲劳。促进者、充电者和体验寻求者更多将博物馆视为众多休闲社交场所中的一个选项,与其他社交场所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在这种动机主导下,更容易因博物馆环境等因素产生疲劳感。
三、应对策略:缓解博物馆疲劳的身心多维途径
正因为博物馆疲劳的发生机制源于客观环境和观众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博物馆和策展方,旨在缓解和减少观众博物馆疲劳状况的可控因素包括以下多个方面: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展厅和休息区域;控制博物馆人流,保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展品陈列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展示密度合理,凸显重点;加强和观众入馆叙事的沟通;减少分心因素,引导观众正念观展,进入沉浸心流状态;陈列设计增加多感官互动项目,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一)优化博物馆参观体验的物理环境
1.人流控制、噪音管理与绿化设计
控制博物馆人流可以同步解决拥挤、噪音和空气浑浊等问题。博物馆实行线上预约制度,并通过馆内智能系统实时监控各展厅人流量,进行引导疏散,是控制人流的有效方法。免费开放的知名公立博物馆探索特展收费机制亦有助于控制人流量,并筛选出对展览真正感兴趣的群体。上海博物馆2023年上半年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首个收费的特展,门票价格为100元/张,即便如此,观展人数仍然突破了40万。由于观展人数太多,展览后期,上海博物馆调整了每日接待观众的数量,并实时监控展厅瞬时承载量,开放了现场预约。
对于噪音的控制,博物馆建筑和展厅应采用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制定并严格执行博物馆静音行为规定,将互动体验等噪音较大的区域与需要安静观赏艺术品的区域分隔。适当播放轻柔的白噪音等背景音乐,亦有助于掩盖突发噪音,提高观众参观专注度。
环境应激理论(Environmental Stress Theory)和恢复理论(Restoration Theory)等心理学研究均证明,绿化等自然环境元素有助于观众身心疲劳的恢复,具有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自然疗愈功能。因此,博物馆应安装通风设施,在周边设置更多绿化带,有条件的博物馆甚至可以在馆内设置绿化景观,并通过建筑设计将绿化元素引入观众视野。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绿化元素,使用绿化屋顶、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生态墙、下沉庭院、仿若原始森林的中心景观区等,该设计获得了“2017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
上海自然博物馆
2.参观路线规划与休息区域设计
博物馆应合理安排参观路线,使之逻辑清晰、节奏自然、叙事连贯,寓变化和多样性于统一的叙事结构之中,让观众得以整体上理解展览内容,同时又不至于因千篇一律、单调重复而感觉枯燥。对于休息区的安排,应以体力较弱的观众为基准来进行设计,并且在走动和站立为主的展厅内穿插安排部分坐下观展的机会。在展品的陈列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人群的平均身高,展品陈列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观众以轻松的姿势观看,合理使用光线,避免视觉疲劳和无法定焦。博物馆餐厅和咖啡厅可以为观众提供休憩和放松,为社交型观众提供谈话场所,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可补充能量,缓解疲惫和心慌感,延长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停留时间。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
1.降低认知负担,避免信息过载
当展品以高密度形式呈现时,无论是图像、文字,还是影像信息,都有可能超过大脑认知限度,产生信息过载现象。因此,博物馆布展上首先应合理安排展品密度,突出重点展品。如当代美术馆和画廊等常用的“白盒子”展览设计方式,使用有充足室内光线的、封闭的白色展示空间和白色墙面,突显展品本身特征,传达简洁的视觉信息。
在展览布局上,研究表明,展览开始阶段观众注意力通常比较集中,而心理学上的“峰终定律”使得展览的结尾部分也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可将重点展品陈列于展览路线的开头与结束位置,增强传播效果和感染力。此外,展品标签上的文字说明也不宜过多,观众在站立时阅读文本的耐心不如坐着阅读,如在加拿大和德国,展品标签单位文字量的上限都是75个单词。文字说明应尽量简化,提炼关键信息,直白、富有趣味性,而非抽象晦涩,以降低观众的认知负担,提升其对展览的理解和兴趣。
上海玻璃博物馆
2.预判观众的“入馆叙事”并与之建立联结
在展览之前,对观众的分析研究应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强,不仅涉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等人口学信息,还要对潜在观众的类型及其入馆叙事、先验认知结构、兴趣偏好等进行预判,并据此制定传播营销策略,更好地服务观众的差异化需求。比如,展览前,博物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新闻媒体和海报等各种媒介宣传与展览相关的背景知识;展览中,博物馆引导人员应充分运用现场的宣传册、路线图、语音导览和人工讲解等多种导览工具达成与观众先验认知结构的沟通,和其入馆叙事建立联结,加深其对展览的理解、兴趣和记忆;展览后,可通过定期回访、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观众的观展收获、参观目标达成情况、对博物馆服务的评价、口碑推荐可能性和重复参观意愿等,细化观众分析研究的颗粒度,作为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展览策划设计的重要参考。
3.运用“心流”理论引导沉浸式正念观展
2023年5月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指出了博物馆在参与构建美好生活、提升公众幸福感方面的潜能。而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引导公众沉浸式正念观展,可以极大地提升公众观展的专注度和体验感。“心流”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个体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完全沉浸于其中,体验到极度专注、充实和享受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下,个体会感受到时间快速流逝,对自己的行为有完全的控制感,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满足感。
“正念理论”由乔恩·卡巴金引入临床心理学领域,其核心在于有意识、非评判性地关注当前的体验,内涵包括觉知、注意和记住。研究表明,正念的实践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有效地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从观众角度而言,策划一次深刻而积极的博物馆之旅,应尽量避免到此一游的“打卡式”参观心态,或是为了值回票价和时间成本采用的“投资式”观展心态。从博物馆角度而言,应尽量采用各种陈列设计和导览元素,如适度屏蔽手机信息干扰等,引导观众沉浸式正念观展,如能进入“心流”状态更佳,将会塑造观众难忘的博物馆参观经历,从而提升心理幸福感,有效减少博物馆疲劳现象的产生,助力公众美好生活目标的达成。
4.增加多感官互动体验,激发观众内驱力
根据对观众类型和参观动机的分析,对博物馆怀有探索、兴趣、热爱和激情等内驱力强的观众更能深度沉浸于观展过程,并较少出现博物馆疲劳现象。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多以视觉体验为主,对单一感官的长时间重复刺激容易导致疲惫和无聊情绪的浮现。基于博物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建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多感知博物馆”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展示方式,它强调通过多种感官(如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的结合来增强观众的认知和体验。比如,历史或艺术博物馆展出复制品或特意设计的可触摸展品,让参观者通过触摸来更好地理解物品的质地、形状和制作工艺;自然历史博物馆重现自然环境的气味,艺术博物馆使用特定气味来辅助解释艺术作品的情感或历史背景;某个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展览播放那个时代的音乐或环境声音,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现代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互动装置艺术要求观众通过移动、触摸甚至声音来与艺术作品互动。多感知体验的核心在于创造多感官的环境,有效整合和串联多感知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促进记忆、情感和认知,激发观众的内驱力。通过触摸展品、体验博物馆中的特定气味或者声音,观众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文化体验。因此,在博物馆展览中创设更多的互动情境和活动项目,充分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亦是有效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的途径。
原刊《人文天下》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
陈凌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史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学、艺术学理论。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