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本所助理研究员金方廷博士做了题为“器盖异铭案例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教授主持。
金方廷博士首先从周代青铜器存在器铭和盖铭不一致(器盖异铭)的现象着手,分析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既有误刻、漏刻、简省等铭刻方面的原因,也有器盖的错配、补铸等。她重点分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器盖异铭,其器、盖两篇铭文分别指向来自不同家族的两个做器人。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武功县任北村西周晚期青铜器窖藏的胡叔胡姬簋,这三件簋的器铭、盖铭全同,而另外三件簋器则器盖异铭。以这套器物为中心,结合其他多个案例,金方廷博士认为,在西周礼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类特殊的器盖异铭器能与形制一致的其他器物构成组套的礼器,且器铭、盖铭之中的一篇又与构成礼器组合的其他器物之间形成“异器同铭”的关系。通过探究青铜器存在的数例器盖异铭现象,金方廷博士推论,西周晚期可以对已有的青铜器进行合乎礼制要求的重组,这种重组的方向和目的往往和盛行于西周中晚期的“列器”有关。器盖异铭器正代表着另一种应对“礼制改革”不那么主流的办法,那就是将原本不成套的器物通过人为重组有意地搭配成合乎礼制的组合,以应付丧葬、祭祀等重要仪礼的器用要求。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在这一时期,“列器”在周人的一系列重要礼仪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礼器器用方式的变化促使人们不得不将器物重组成合乎规格的组合。
互动环节,就中华文明探源和礼制改革等相关问题,本所科研人员与金方廷博士进行了交流讨论。
金方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与文学、中希比较研究和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各级别课题,在《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及文章。
撰稿:张丹洋
编辑:宋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