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在文学所作讲座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5-03-11浏览次数:10

  3月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彭青龙做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转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所所长袁筱一教授主持。

   彭青龙教授从科技革命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影响入手,围绕“科技形塑文明与文化”“智能时代文学创作转向”以及“智能时代文学批评转向”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彭教授指出,在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文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亟需审视的重要问题。他从宏观的世界眼光和微观的历史视角重新梳理了文学、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比较了斯宾格勒的“文化(明)周期论”、汤因比的“文明历史发展整体视角”、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差异,并创造性地提出从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关系重新定义“文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彭教授强调,第四次科技浪潮对文明内涵的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数字时代文学创作的多个转向:从高雅文学向大众文学的转变、创作主体从个人向团队的转变、自然人创作向人机协作的转变、国内写作向跨文化写作的转变,以及单一纸质传播向多模态传播的转变。这些新业态使文学批评从传统的语言学转向、文化研究转向走向技术转向,催生了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和新环境主义等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新动态,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边界。彭青龙教授还从批判思维的视角重点介绍了数字人文研究。他认为,应对数字人文采取包容态度,充分肯定其科学精神和方法论意义,同时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评估其价值,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将科学性与文学的人文性有机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互动环节,就数字时代文学的人文性等相关问题,本所科研人员与彭青龙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彭青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期刊New Techno-Humanities以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主编。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及《上海翻译》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多次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高校做访问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五部,主编《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八期,论文集三部,长篇小说译著两部,译文三篇,教材三十一部(册)。

撰稿:张盼盼

编辑:宋征宇